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11-8 15:33:39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不仅与胃肠道疾病等密切相关,其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肥胖、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失调对慢性代谢性疾病及脑卒中发病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肠道菌群有可能成为脑卒中治疗的新靶点。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定植于人体肠道内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复杂微生物群,其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所携带的基因数量是人类全基因组的100倍以上。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组成,其余多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肠道菌群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遗传、年龄、生活方式、某些疾病和药物等。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外部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并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这种平衡在某些情况下被打破,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发生改变,便形成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代谢综合征(略)
肠道菌群失调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发现,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相比,其肠道内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明显增多,而健康对照组人群中肠道富含罗氏菌属(Roseburia)和优杆菌属(Eubacterium)。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功能组学发现,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富含编码肽聚糖合成的基因,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可能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和中性粒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其血清中β-类胡萝卜素减少,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明β-类胡萝卜素可减少心血管病风险。Koren等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现细菌DNA,其中一些细菌种类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口腔、粪便中共有的,提示斑块中的细菌很可能来源于口腔或者肠道。进一步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细菌DNA含量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比如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将动脉粥样硬化易患性小鼠粪便移植到动脉粥样硬化抵抗性小鼠肠道后,后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且其血清中TMAO水平增加,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易患性可经粪便菌群移植而传递。


饮食中的磷脂酰胆碱、胆碱和L-肉碱经肠道菌群分解代谢生成三甲胺(tri*),再经肝脏黄素单加氧酶氧化可产生TMAO。在调整了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后,血液中TMAO含量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仍明显相关。TMAO可抑制胆固醇逆向转运,影响肠道和肝脏脂质代谢,还可激活巨噬细胞,促使血管壁中泡沫细胞积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肠道菌群除了代谢产生TMAO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外,其细胞壁成分,如脂多糖和肽聚糖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加重血管壁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之前认为肠道细菌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肠道,但是近来研究表明少量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引起全身慢性低度炎症,这种全身性慢性炎症改变在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T2DM和动脉粥样硬化中普遍存在。微生物激活固有免疫系统促进炎性反应、抑制胆固醇逆向转运,同时加重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和血管炎症。而血管内皮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总之,肠道菌群代谢产物TMAO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其细菌壁成分脂多糖和肽聚糖可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诱发全身性慢性炎症加重血管壁炎症和动脉硬化。


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血栓风险(略)

肠道菌群失调与脑卒中

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激活和高凝状态在血栓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及其内毒素、代谢产物在肥胖、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脑卒中也密切相关。

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有着极为密切又复杂的*。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正常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无菌小鼠不能形成正常的免疫系统和血脑屏障。使用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后,小鼠脑组织内小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肠道微生物可通过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等机制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生理功能,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肠动力和肠道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微环境,还可以通过肠道神经系统调节肠黏膜免疫应答。总之,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通过多种复杂的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存在密切关联,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抑郁症等。此外,一些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初步证明脑卒中和肠道菌群失调存在相关性。但是关于脑卒中与肠道菌群的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临床研究数据,其相关报道屈指可数。Jandzinski研究发现,将年老小鼠的菌群移植给局灶性脑缺血小鼠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功能预后更差,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脑卒中后,小鼠肠道的消化球菌科(Peptococcaceae)和普雷沃菌科(Prevotellaceae)的含量变化与梗死严重程度相关。此外,对小鼠进行局灶性脑缺血处理后,其肠道(盲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分泌黏蛋白的细胞和杯状细胞数目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增加以及杯状细胞的功能改变直接影响脑卒中后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糖尿病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给予小鼠*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其预后较对照组更好。*梭菌可减少神经功能损伤,增强认知功能。一个最近研究发现,重症脑梗死后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卒中后菌群失调诱导促炎性免疫应答。通过菌群移植恢复正常菌群后,可改善卒中预后。一些临床研究也有类似发现。Swidsinski等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患者肠道中罗氏菌属(Rosebur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以及柔嫩梭菌群(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比例减少。但是菌群失调与脑卒中的因果关系尚未阐明,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肠道菌群更重要的作用机制是促进疾病的病理过程,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已证实,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与肠道菌群改变有关。一项临床研究比较了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差异以及血浆TMAO水平。研究者发现,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组,其血浆TMAO水平及菌群组成与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关。但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组与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其菌群组成及血浆TMAO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脑卒中后肠道菌群失调,紊乱的肠道功能及其菌群可影响脑卒中预后。它通过菌群移位、肠道细菌代谢产物及其免疫调节等多种机制影响脑卒中结局。脑卒中后肠动力减弱、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移位进入肠外器官,引起局部和全身感染。来源于肠道菌群的内毒素,如脂多糖和肽聚糖经高通透性的肠壁入血,激活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加重炎性反应。这种感染和炎症对脑卒中预后不利。肠道菌群的某些代谢产物(如SCFAs)和肠道激素(如胃饥饿素和瘦素)也可通过某种机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除此之外,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来影响脑卒中预后。Swidsinski等研究发现急性脑损伤后结肠出现一过性炎症,某些种类细菌突然消失。脑卒中24 h后,小鼠肠道派尔集合淋巴结系统T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脑卒中后血脑屏障功能破坏,免疫细胞经高通透性的血脑屏障浸润脑组织,加重脑组织的炎症。肠道菌群还可诱导免疫细胞分化,改变免疫细胞的功能,如调节T细胞和Th17淋巴细胞。但是,肠道菌群失调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有益还是有害,目前还没有定论。使用抗生素预处理抑制肠道菌群,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小鼠在第3天时,肠道菌群α-多样性明显下降,脑梗死体积减小,预后较好。导致这种现象的机制可能是小肠内分泌IL-17的γδT细胞数目减少,调节T细胞数量增加,调节T细胞抑制IL-17+γδT细胞迁移至脑膜,减轻脑组织炎症。然而,另一项实验却得到相反的结果。在C57BL/6小鼠脑梗死模型中,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后再进行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处理,肠道菌群紊乱的小鼠死亡率明显增加。小鼠的死亡率与急性重型结肠炎有关。这项研究结果强调了脑卒中后肠道菌群失调对卒中预后的重要影响。脑卒中后宿主免疫系统严重受抑,同时肠道的免疫屏障功能降低,肠道细菌移位进入血液及肠外器官,诱发全身炎性反应,加重脑梗死不良结局。肠道菌群改变,是加重脑梗死结局还是改善脑梗死预后,目前尚无定论,仍需进一步研究以阐明肠道菌群失调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


小结与展望

脑卒中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等。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参与MS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而且与脑卒中直接相关。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代谢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肠道菌群失调有可能是心脑血管病新的致病因素。已有一些研究报道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生理功能、延缓疾病进展。例如,服用益生菌VSL#3可调节胆固醇和胆汁酸代谢,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一种胆碱的结构类似物,3,3-二甲基-1-丁醇(3,3-dimethyl-1-butanol),通过抑制TMA的生成从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肠道菌群失调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从调节肠道菌群入手来治疗脑卒中可能是脑血管病领域的重大突破。

本文来源:选自《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50(10) : 781-785.张培培 等

子涵
发表于: 2018-5-16 10:11:10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知识,感谢管理员的分享
子涵
发表于: 2018-5-16 10:12:07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知识,感谢管理员的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003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