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职业,只准穿深色衣服;有一种职业,每天都要面对生离死别;有一种职业,即使心情哀恸,也不能轻易流露……这种职业有一个特殊名字:哀伤辅导员。
在完成辅导后,罗海燕还要完成大量辅导报告。
人的哀伤怎么辅导?辅导员自己有情绪怎么办?昨天,记者走进石桥铺殡仪馆社工站,一探究竟。
观察 谁眼神呆滞,就帮谁
昨天,天空中飘着细雨,天气十分寒冷。石桥铺殡仪馆服务大厅一个角落,23岁的罗海燕身着黑色绒衣,守在办公桌旁。她手上没有具体工作,双眼却紧盯着大厅中来往的人群。“我在寻找潜在的服务人群。”罗海燕说,她去年9月来到石桥铺殡仪馆社工站,做了一名哀伤辅导员,“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观察。”
罗海燕说,通常她会特别关注意外死亡、中年丧偶、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三类逝者家属。当她发现有人在哭或者眼神呆滞等,就会主动上前搭话,或者递一张纸巾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亲切与信赖。
不过,即便是逝者亲属的朋友,也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劝导方法。哀伤辅导员又如何走进逝者家属内心,进行辅导?
罗海燕说,如果家属情绪正悲伤,并且在办理各种丧事手续,她一般不会过多打扰,而是静静地陪在一旁。“随后,我会把哀伤辅导的宣传资料留给他们。”罗海燕表示,逝者家属最悲痛的时候,往往不是在殡仪馆的时候,而是独自面对生活的起步阶段。因此,哀伤辅导员常常接到家属事后找上门的服务要求。
要求 素面朝天,哭点要高
昨天见到罗海燕的时候,她一脸素颜,身着黑色衣服、浅色牛仔裤,棕色平底鞋。
“其实,她是个购物狂,是包包控和高跟鞋控。”罗海燕的朋友小唐称,罗海燕家里有十几个包包、几十双高跟鞋,都只能在周末不上班的时候穿。因为做了哀伤辅导员,上班时只能穿素净的,不能穿太艳丽的。
罗海燕说,做哀伤辅导的时候,她会比较严肃,“平时也比较疯癫,爱打闹,爱开玩笑,也爱唱歌。”
22岁的李和平在重庆师范大学社工专业读大四,“刚开始在石桥铺殡仪馆实习时,心里100个不愿意。”李和平说,他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哭点低,特别怕看到生离死别的场面。
李和平说,他第一次参加遗体告别活动,看到工作人员要将遗体送去火化时,妻子抱住遗体不放手,哭得像个泪人,“我也控制不住了,眼泪刷刷流了下来。”李和平说,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哀伤辅导员该做的。
为了避免情绪流露,他有空的时候就会看看催泪剧,“想哭的时候,不放松,深呼吸、憋住气。如今想哭的时候,眼泪只在眼眶打转,比以前止不住地哭好多了。”李和平笑说。
个案 陪丧偶的他喝咖啡
昨天,罗海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她刚刚服务的个案。
李林(化名)是江北某销售公司的职员,今年25岁。他与妻子高中恋爱,大学毕业便结了婚。再过几个月,他们就要搬进新家。上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把妻子带走。正在出差的李林连夜赶回重庆。
一天清早,罗海燕在殡仪馆见到了李林。“他看上去青春阳光,却一直低着头,不停抽烟,一根接一根。”
不久,李林的母亲找到罗海燕,称儿子在殡仪馆既没哭也没说话,显得很不正常。“老人希望我们想个办法,帮助她儿子走出来。”
通过对老人的追访,罗海燕得知,李林回家后不准任何人碰妻子的东西,不怎么吃东西,也没去上班。
两周后,罗海燕开始对李林进行辅导。“这次见他,他完全变了样,很憔悴,胡子很长,头发也油油的,穿着也很邋遢。”罗海燕说,那天,她把李林带进一家咖啡厅,让李林把想说的都说出来。
“安慰家属,很多人会避谈逝者的事,但哀伤辅导不同,它需要触及家属痛处。”罗海燕说,第二次辅导是在一周后,她让李林回忆与妻子曾经的点滴。最后,罗海燕问李林,如果现在妻子在世,会对他说些什么?“她肯定会让我好好活下去,她不想看我这样憔悴难受……”罗海燕说,最近一次她跟李林母亲通话,老人称他已经剃了胡子,开始正常上班。
免费心理疏导
去年9月5日,石桥铺殡仪馆引进冬青社工服务中心的专职社工,在该馆帮助逝者家属进行哀伤辅导,“亲人去世,家属或多或少有悲观情绪,引进这项服务很有必要。”石桥铺殡仪馆相关负责人称,这项服务由他们对家属免费开展。
该负责人称,哀伤辅导员除了对逝者家属进行哀伤辅导,还要对单位员工进行心理疏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