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86 | 回复: 0

admin
发表于: 2012-4-19 20:00:38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陈慎吾
陈慎吾(1899~1972)福建闽侯人。幼承庭训,精于儒学,旁道岐黄。后因宗戚罹患,为庸医所误,遂立志甘医以济世活人。
1930年拜河南名医朱壶山为师。1936年于临诊之余,致力于中医教育。1938年经朱壶山推荐,受聘于北京国医学院,讲授《内经》与《伤寒论》。1940年该院被迫关闭后,他不顾日伪当局对中医的摧残和迫害,一面临诊行医,一面带徒授课。抗战胜利后,将带徒传艺变为集体授课,一面给学生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一面带学生临床实习。至1948年,终于创立了“私立北平中医研究所”。 1949年后,他参加了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所的工作。同时,扩大了他创办的中医研究所的招生。并先后在门头沟与丰台区没立了分所。1955年,私立北京中医研究所已逐步发展成为初其规模的中医学校,在校学生达400余人。1956年,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医教育,增设了课程内容,并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私立北京汇通中医讲习所”,全市招生,考试合格者入学,学制3年半,敦聘了北京名医、学者耿鉴庭、谢海洲、赵绍琴、穆伯陶、许公岩、马秉乾、于道济、马继兴、许作霖、余无言、卢英华等讲授医史、中药、方剂、内经、难经、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正骨、按摩课。并增加了政治理论及部分西医基础课程。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他由中医研究院调往北京中医学院,担任《伤寒论》教学,并出任伤寒教研组长。1959年,将其创办的北京汇通中医讲习所交北京市中医学校接办。   他一生治学《伤寒论》,早年以《内经》释《伤寒论》,中年以各家之说注《伤寒论》,晚年以临床实践验证《伤寒论》。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从《伤寒论》原文入手,要做到使《伤寒论》脉证方药了然于心,方可融汇贯通。   他多次参加全国《伤寒论》教材审定会,在审定会上反复强调《伤寒论》条文必须顺序不变的见解。1962年,当他见到本科学生基础课不够,基本功不牢,如此下去,实难担当发展中医之重任时,即与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任应秋五位学者联合上书卫生部,强调一定要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出“要先继承好,才能有提高”的口号。1971年,临终前,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开课,带病写了《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万余言
陈慎吾认为,张仲景确立的辨证论治法则,揭示了证、方、药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从方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有药无方只能治症,而不能治病;有方无药,不会随证化裁,则不能适应临床变化的需要,所以治病必须有方有药。只有掌握了《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临证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以为,《伤寒论》中的方药,验之临床,无不有效。至于制方调剂,规律严谨,一药之差,或分量之变,则方义不同,治疗亦因之而异。用方应有“方证”,方证就是用方的证据,证据既包括了病机,又包括病机反映在外的证候。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后来方剂制方原则如寒热杂投、升降相因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慎吾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不仅执教于北平国医学院,还亲自试办小型中医学习班。共培养学生千余人,遍布全国各地。为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曾与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任应秋一起,拟订《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并上书卫生部,提出了代表老一辈中医学者共同心愿的“要先继承好,才能有提高”的口号,为近现代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