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管理员
发表于: 2017-12-19 10:36:10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disease,WD)是铜代谢异常所致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基因定位于13q14-q21(基因MIM号606****82),单基因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为ATP7B,对应产物ATP7B蛋白是铜转运P型ATP酶。WD是广泛分布于人类各种族人群中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3/10万,人群携带1/90人。发病年龄以7~12岁最多见,是儿童肝病中的比较常见疾病。

WD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不一,首发症状为肝脏损害者占42%,神经精神异常占34%,血液系统症状占12%,肾脏表现占1%,大约30%的首发症状不易被发现。年龄较小者发病以肝脏症状为主,大年龄者则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90~2006年的97例儿童WD资料显示,100%有肝脏损害,74%肝病型,神经型仅15.5%,其他型10%,可见儿童与**的临床表型存在差异。

一、发病机制
1.正常人体食物中的铜经肠壁上皮细胞上的铜转运蛋白1(CTRl)摄入肠壁细胞并入血,血中的铜离子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并运送至肝脏。铜离子通过肝细胞膜上的CTRl进入胞浆,在铜伴侣蛋白之一的抗氧化蛋白(Atoxl)的协助下至ATP7B,再在ATP7B作用下进入高尔基体(TGN),其中90%~95%的铜离子在TGN内与铜蓝蛋白前体(一种a2-球蛋白)以6:1的比例结合形成有活性的铜蓝蛋白释放入血循环;当肝细胞内铜浓度超过生理量时,触发大量ATP7B由TGN移位至肝细胞毛细小胆管面,多余的铜由ATP7B的跨膜结构排入胆汁,进而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铜的摄入与排出维持动态平衡。
2.ATP7B基因突变引起ATP7B的功能降低或缺乏,铜不能进入到高尔基体和毛细胆管。进而导致其不断堆积于肝细胞内,诱导氧化应激等造成肝损害,过量的铜最终溢出到肝外组织如脑、角膜、肾脏以及骨骼、关节、皮肤等部位。细胞水平铜超载产生氧自由基,不可逆性损伤细胞骨架蛋白等致使细胞凋亡,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如脑部尾核、豆状核的铜沉积引起神经精神症状;铜在角膜沉积则出现角膜K-F环;在肾脏沉积可引起蛋白尿等。另外,铜离子不能进入TGN将引起TGN内新合成的铜蓝蛋白不能荷铜。未荷铜的铜蓝蛋白非常容易降解,半衰期短,从而引起大多数WD患者血液中铜蓝蛋白降低。
3.ATP7B主要有两种丧失转运铜的模式:
(1)ATP7B跨膜转运铜的功能受损;
(2)ATP7B的细胞内异位功能异常:①当铜浓度增高时,丧失了对铜的应答,ATP7B仍位于TGN内,不能将铜转运出细胞。典型变异位点是G943S、M769V,这种模式的病变不影响铜兰蛋白的形成,这也是少数患者铜兰蛋白不降低的原因,而且患者的中枢症状轻。②ATP7B聚集于细胞边缘,而不是位于正常的TGN内,导致不能结合多余的铜并将其转运出细胞外。③最常见导致临床病变的模式是ATP7B贮留在内质网,不能完成对铜的转运。

二、 WD的诊断
国内梁秀龄于2008年编写了《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简称国内指南),同年6月,Roberts和Schilsky在Hepatology上发表了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学会(AASLD)制定的“肝豆状核变性”第二版诊疗指南。
WD若能早期诊断并尽早给予恰当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但因其临床少见,症状复杂多样,众多医务人员对其较为陌生,故经常发生误诊和漏诊,尤其是小年龄儿童仅有肝脏损害者。而对有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如有肝病和神经系统表现以及铜蓝蛋白含量低于0.2g/L,同时裂隙灯下K-F环阳性,诊断并不困难。
1.国内指南2009年修正诊断标准如下:凡3~55岁,出现下列情况者均高度怀疑WD:(1)儿童出现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肝脏疾病。如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升高而无肝脏症状;不明原因的肝脾大、肝硬化、短暂性黄疸、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等。(2)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神经精神疾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锥体外系症状,尤其是肢体震颤;发音含糊不清或声音低沉、流涎、吞咽困难等,但无第Ⅸ、Ⅹ和Ⅻ对颅神经损害,也无肌无力症状。(3)不明原因的步态不稳和(或)动作不协调。(4)精神症状伴肝脏病史和(或)肝脏症状。(5)不明原因的肾小管病变或骨骼病变。(6)不明原因反复出现的溶血性贫血。(7)家族中有相同或类似患者,特别是先证者的近亲,例如同胞、堂或表兄弟姊妹等。另外急性肝功能衰竭的WD患者如果具有以下临床表现,则要考虑WD的可能性:①Coombs阴性血管内溶血性贫血。②对维生素K无应答的凝血障碍。③快速进展的肾功能衰竭。④起病初期转氨酶相对适度的增高。⑤正常或明显减低的血清碱性*酶水平。对于怀疑为WD的就诊患者,可按照AASLD指南流程诊断:血清铜蓝蛋白、24 h尿铜、K-F环为初步筛查,再根据三者的不同检测结果分为不明原因肝病和神经精神症状±肝病分别进一步诊断。
2.AASLD的诊断流程虽然严谨却繁琐,而且大部分需要肝铜含量来助诊,而国内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均未开展该项目(创伤性检查,标本需要量大,检验设备要求高)。2003年Ferenci等专家共识的WD临床分型更具操作性,分为肝病型、神经型、其他型三种,具体如下:
肝病型:首先经过详细的临床神经科检查排除神经、精神症状者。
H1:急性肝病型,既往健康个体突发黄染,不管是肝病型还是Coombs阴性溶血型或者两者皆有,可能进展成急性肝功能衰竭而需要紧急肝脏移植手术。
H2:慢性肝病型,各种形式的慢性肝病,可有或无症状。最终进展成失代偿性肝硬化,诊断可依据生物化学、影像学、肝穿刺病理等。
神经型:确诊肝豆状核变性时具有神经和/或精神症状。N1:伴有肝病症状,通常在确诊神经型WD时已有肝硬化,慢性肝病在神经症状之前数年或在诊断过程中发现存在肝病基础。N2:不伴肝病症状,没有肝病需要有肝穿刺病理等证据。
Nx:不确定型,是否伴肝病没有检查数据。
其他型:具有肝病、神经以外的表现。
三、WD的相关检查
血清铜蓝蛋白(CP)、24h尿铜、裂隙灯K-F环是WD经典的诊断方法,三者均符合即可确诊。现在分子诊断方法逐渐兴起,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1.血清CP  血清CP是由肝脏合成、分子量约为132 ku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是血铜的主要载体。血CP的生理水平在婴儿早期非常低,但其在6月龄时就开始超过**水平,在儿童期早期达最高水平(0.3~0.5g/L),而后逐渐降到成年人水平。典型的WD患儿均有血CP水平降低,但血CP在其他情况下也可出现降低,如肾病和肠道疾病引起的蛋白营养不良、其他原因引起的终末期肝病及一些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血CP降低也可见于铜缺乏症(如blenkes病)及CP基因突变(3q22~25)所致的CP缺乏症。血CP<0.2g/L是诊断WD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血CP降低对WD的阳性预测值非常低,因此AASLD推荐血CP<0.05g/L是诊断WD的有力证据,血CP正常不能排除WD。梁秀龄等强调血清CP<0.08g/L是诊断WD病的强有力证据。儿童WD的诊断,要注意铜蓝蛋白的年龄变化,尤其是3岁内儿童的诊断,不要被生理性的升高而误导,也不要因生理性的低下而误诊。
2.24h尿铜  24h尿铜总量对WD的诊断和治疗监测非常有用,24h尿铜可间接反映血清非CP结合铜的水平。24 h尿铜>100ug作为诊断界值有其局限性,儿童不同年龄组间的24 h尿铜排量有差别,儿童的身高体重、每日摄入量、体内铜贮积量均不及**多,不同年龄应有不同诊断标准。目前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接受24h尿铜>40ug作为诊断WD的指标,虽然降低了指标的特异度。
3.K-F环  大部分WD患者用裂隙灯检查可发现角膜K-F环,角膜K-F环并不是WD所特有,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及新生儿胆汁淤积也可出现角膜K-F环,但这些疾病很容易从临床表现上与WD相鉴别。大量临床病例证实,以肝脏病变为主要表现的WD者中仅有44%~62%出现角膜K-F环,而儿童WD通常不存在角膜K-F环。有神经精神症状的WD患者约95%可检测到角膜K-F环。
4.基因检测  儿童患者K-F环的缺失、24 h尿铜的相对低下、CP的年龄差异,而且肝铜含量检验的无法开展,使得儿童WD诊断往往陷入困境。基因检测的开展使得诊断柳暗花明,最直接最准确的突变检测方法就是针对人类基因组DNA的ATP7B基因直接测序法,随着全自动DNA测序仪的诞生,**提高了测序的速度及准确率,PCR直接测序法已经成为检测ATP7B基因突变最理想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已发现ATP7B基因有400多种突变,但并非每个基因突变都会致病。ATP7B的常见突变有明显的种族差异性,欧洲人主要以H1069Q突变为主,亚洲人最常见的突变为R778L。突变R778L与P992L,大约占国内所有已报道等位基因的一半。AASLD推荐意见:对任何临床及生化检查难以确定的疑似WD患者均应进行ATP7B全基因测序突变分析。但基因测序检测方法需要较昂贵的实验配备和经验丰富的专业分析,并不适合基层单位开展。

WD及早发现和终身治疗,预后良好;儿童WD以肝病为主,常规诊断指标要结合年龄评判,早期诊断往往需要借助基因检测,但疗效会更好。
资料来源:
陆怡,王建设.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12):907-910.
本文来源:儿科助手微信公众平台
黄芪
发表于: 2017-12-21 20:10:58 | 只看该作者

每天学习一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