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治疗和抢救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是每个儿科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将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的体会报告如下: 1 基本因素 1.1操作者的心理因素真正视病儿之痛为自己之痛,用爱心和自信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赢得家属和患儿的信任和配合,以沉着、冷静的心境确保穿刺做到稳、准、快。 1.2患儿的因素首先,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胖瘦选择合适的头皮针型号和压脉带。其次,了解患儿的病情及精神状态,给予相应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关爱,使患儿尽量舒适,消除恐惧紧张情绪。 1.3其他因素光线柔和适中,适宜的穿刺体位,输液调控器和输液瓶的高度与穿刺回血的关系等。 2 合适的穿刺部位和体位 2.1部位的选择两岁以下的患儿多可选择头皮静脉,因头皮静脉表浅易固定、便于保暧。但要与动脉相区别,如误入动脉,因压力高,推药阻力较大,局部可迅速呈现树枝状分布的苍白,患儿可出现痛苦或尖叫。两岁以上的患儿,可选用四肢静脉,较胖的患儿可选择拇指上的指背静脉。 2.2穿刺体位头部静脉穿刺时可取仰卧位或母抱式坐位,四肢静脉可取卧位、坐位或站位。根据进针部位在穿刺后适宜的基础上,尽量使患儿舒适,并教会家属对该体位的固定方法。穿刺成功后为缩短患儿哭闹时间,应尽快让家属将其抱起并取合适体位。 , 3 静脉穿刺的具体技巧 熟悉不同静脉的性质及特殊的解剖位置,操作前应进行护理评估,决定进针角度。采取相应的进针方法,确保穿刺一次性成功。 3.1对粗大的静脉不可大意,对深而不明显的静脉要熟悉解剖部位,摸到手感明显的位置后以较大的角度(45。)进入皮下,掌握深浅直刺血管。对滑动较大的静脉(多见于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紧止血带,以左手拇、食指分别固定上下静脉,对准静脉快速穿刺。对于头皮静脉皮下脂肪较薄的患儿,左手要绷紧皮肤,以免皮肤滑动,造成穿刺困难。 3.2对体虚脱水的患儿,穿刺前采用局部热敷、拍打注射部位等方法,使静脉扩张。然后,采用挑起皮肤缓慢进针的方法,平行前进中达到血管内。对于不清楚的血管可根据解剖部位沿静脉沟方向进针。对水肿患儿,采用按压注射部位片刻待静脉显示清楚后再进针的方法。对肥胖型.小儿静脉穿刺时,手脚很难看清血管的走向,可根据解剖部位用食指触摸血管,感觉弹性好,轻轻回压犹如一小浅沟,然后采有直刺法即可成功。 3.3拇指指背静脉的穿刺将腕部挠侧静脉做远心方向驱赶,然后扎止血带于腕部,将待穿刺拇指末节关节弯曲,以血管明显为宜,用左手拇、食指将其固定,保持指关节平直,在静脉最清晰点后移0.3cm,以20。角将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将针头放平,沿静脉方向向下慢慢刺入血管。 4 静脉穿刺时易见回血的方法 4.1对于血管充盈弹性较好的静脉,可将调节器位于紧贴茂菲滴管的下端夹闭,穿刺易见回血。这是因为调节器位置的升高使输液管内能够承受回血的余地明显增加,加之静脉本身有着一定的正压,穿刺易于成功。 4.2对于弹性较差的细小血管,除采用调节器高调外,还可 以将输液瓶低放,可与床呈水平位,穿刺易见回血。因数输 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位置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 所以易见回血。 4.3对于头上细小血管,可用lml注射器抽回血的方法,可 使穿刺成功。 5穿刺成功后的固定 头部可将头皮针弯成S型,对于哭闹出汗不易粘贴的患 儿,用一长胶布绕头一周固定。四肢部位可用长度和宽度与 要固定部位相宜的纸板来固定。教会家属相应的固定方法, 保持输液的顺利完成。 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及时总结, 以提高,'小儿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可减少因静脉穿刺引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