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majufeng
发表于: 2013-3-27 08:29:25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常采用注射器抽吸回血的方法来提高穿刺成功率,但穿刺完毕后注射器需与头皮针分离,再将输液器与头皮针连接,此时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常在头皮针栓内产生微小气泡,随着输液进入头皮针软管内继而进入静脉,我们采取了一种补救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我院住院患儿15例,男6例,女9例,月龄1—7个月,空气微泡距头皮针柄距离3--20 cm,。
    1.2方法
    1.2.1 用物无菌治疗盘,胶布,棉签,2%碘酊,75%酒精,无菌一次性4号半头皮针2个,5 ml注射器内盛生理盐水1个。
    1.2.2 操作过程发现空气进入头皮针软管,立即用力折叠空气前端的软管,分离输液器与头皮针,用盛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回抽软管内的空气,若能将空气全部抽出,可重新将输液器与头皮针连接,若抽不出或部分抽出,可在空气前端将软管打一死结。另取一头皮针打开包装,用注射器冲头皮针并检查针头是否通畅、软管是否渗漏,用碘酒、酒精消毒穿刺点前后软管各2.5 cm以上,待干,用左手示、中指夹住消毒部位前的软管,拇、无名指夹住消毒部位后的软管,右手持针在消毒部位的中点沿软管长轴方向与软管成10--15。穿刺,待头皮针针梗全部进入软管后,用胶布将重新穿刺的头皮针柄与原来的头皮针软管固定为一体,分离输液器与针栓,将输液器乳头对准针栓沿一侧壁滴人2--3滴液体,待液体充满针栓后,将输液器与头皮针连接,调节滴速。
    1.2.3  补救成功判定标准无空气进入静脉,软管穿刺处无渗漏与点滴不畅,无输液反应发生。
    2 结果
    15例患儿经以上方法补救均获得成功,均无输液反应、未出现软管穿刺处渗漏与点滴不畅。
    3 讨论
    3.1  头皮针软管消毒长度在穿刺点前后各2.5 cm以上,总长度大于5 cm,符合无菌操作原则。将距针柄3 cm处软管打死结,死结前软管消毒长度仍能达2.5 cm以上,故进入距针柄3 cm以外软管内的空气均可采用此法补救。距针柄3 cm以内软管内的空气,因距针柄太近,操作时不易固定穿刺点前的软管易将针头拔出,且软管消毒长度太短,故不宜使用。
    3.2 一次性头皮针软管为聚乙烯材料所制,从经过消毒的管壁处穿刺,无任何不良影响,而且软管管壁致密,头皮针刺入处无渗漏现象。
    3.3  空气污染是造成注射过程中微粒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进入软管的空气在液体重力的作用下进入静脉,形成人为感染。微量气泡连续进入的速率决定了大部分静脉空气栓塞(VAE)的临床表现,少量的微泡(<0.02 ml·kg~min)可测出,但不引起生理功能紊乱;速率为0.4 ml·kg~min。时可出现脉压升高,微量气泡连续进入的致死量为2 m1.kg·min。本文所采用方法既可以避免进入软管的空气进入静脉,减少感染的机会和不必要的损伤,提高操作的安全性,也减轻了家属与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了患儿的痛苦,杜绝了由此而产生的护患纠纷。
    3.4 进行此法操作时要将头皮针软管抬离患儿皮肤,以免操作不慎刺破对侧管壁而伤及患儿皮肤。
    在空气已进入头皮针软管情况下,此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