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这个形象,在每个人的眼中都不尽相同。他们或像美剧中的男主角一样,集魅力与智慧于一身,总能让人起死回生;或是高收入、高地位的代名词,抑或只是一个个内心充实却疲惫不堪的白色身影。那么,当医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孩子,你如果要学医——医生妈妈写给儿子的10封信》一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医学世界。是它,让我了解到了医生精彩的从业经历,更体会到了那份光鲜背后的淡淡心酸。
作者佩里·克拉斯是美国纽约大学儿科学和新闻学教授。她毕业于哈佛医学院,也是美国知名的医生作家。作为母亲,她欣喜地看到儿子踏上医学之路,并尽力引导他和与他一样的有志于从医的年轻人跨越行医路上的坎坷,点燃热情。作为作家,医学背景给了她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冷静客观的文笔。她从自己是医学生时便开始写作,记录自身的医学教育历程,将神秘的医学世界用通俗的语言呈现给大家,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医学。
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为“公平友善的医疗”。这也许是我们所有人对医疗的一种期许,同时也是年轻人选择学医的动力。全书由10封信组成,涉及医生执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从敲开患者的心门、为病人守密、临终关怀到如何选择自己的医学领域、回归诊断的原点,以及如何面对医疗事故、怎样去平衡工作与生活等,真可谓无微不至,以“过来人”的姿态将对医学的体会传递给了年轻人。
近年来,紧张的医患关系让“要不要学医”一再成为一个令人挠头的话题。当医生成为高危职业,当医学的不完美得不到足够的理解,当百倍的努力换来的只是剑拔弩张时,有人失望,有人忧虑,也有人一如既往,坚定地走了下去。
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医生不愿意子女学医。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有点“分裂”的表达。在不太理想的医疗环境下,如果你选择学医,就要随时做好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备,你会有永远看不完的病人,会错过与家人共处的美好时光,甚至在发觉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后迷失自己。尽管困难重重,尽管心有不舍,但当子女提出学医的意愿时,做医生的父母心里其实还是欣慰的。正如佩里·克拉斯对她的孩子所说:“无论我多么热爱医生这份工作,我都不能将我的兴趣强加于你。如今,你确确实实在递交医学院的入学申请,我此时欣喜若狂!”
我熟识的医生中,也有不少出生于医学世家。他们从小就接触医院充满消毒水味道的环境,目睹医生如何与死神竞技,他们对医学的向往是来自心底的呼唤。我相信,他们的父辈希望后代延续的不仅仅是这份职业本身,更是一种职业精神与济世理想。
如果你,选择学医,就是选择了一种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如果你,选择学医,就是选择一种坚持与生命的期许;如果你,选择学医,那么请记住译者王卓的一段肺腑之言:“年轻人,一旦你选择了这条道路,你就与‘不确定’和‘不安全’联系在了一起,与痛苦和悲剧联系在了一起……然而,这是一个美好的职业,也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而且乐趣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