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于1852年由德国学者首先报道,当时误认为是麻疹的变型,故又称德国麻疹,1866年正式定名为风疹,直到1938年才证明是由感染病毒所引起。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风疹每6~9年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因本病临床症状轻,预后良好,容易被人们甚至医生所忽视。然而,风疹病毒是引起胎儿先天畸形的主要病原之一。这一秘密的发现者正是澳大利亚眼科医师格雷格(Gregg,1892~1966)。 1940年澳大利亚发生风疹大流行。翌年,格雷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显著增多,几乎可称得上“流行性失明”。通过进一步研究,他了解到这种患儿常伴有其他畸形,如耳聋、先天性心脏病及智力低下等。格雷格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定是母亲在妊娠期间,胎儿的发育受到了某种损害。于是他转向对患儿母亲进行广泛调查,发现她们大多于妊娠早期患过风疹,或接触过患风疹的病人。经反复思考,格雷格对风疹病毒就是引起先天性出生缺陷的病因深信不疑,于是著文报告了他的发现。当时医界大多半信半疑,有人还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反对文章,但均未能动摇格雷格的观点。事实胜于雄辩。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更大规模的观察结果均支持了格雷格所作的论断。特别是1962~1964年风疹世界性大流行期间,仅美国就报告2万余名先天性出生缺陷患儿,其中2100多名在新生儿期死亡,并有1.1万名胎儿死亡,估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美元。全世界为之震惊,从此再无人提出不同意见。 风疹病毒易发生母儿垂直感染,感染时妊娠月份越小,发生胎儿缺陷的几率越大。据统计,如母体妊娠3个月时感染风疹,其婴儿风疹性白内障及其他缺陷的发病率是50%;而在妊娠2个月时受感染最危险,婴儿上述缺陷的发病率几乎高达100%。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有80万~120万出生缺陷患儿出生,占出生人口的4%~6%,其中有多少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这还是个谜,值得引起重视和研究。1962年分离风疹病毒获得成功,1969年风疹疫苗问世。国外由于普遍接种风疹疫苗而使发病得到很大控制,相比之下,我国还有较大差距。 格雷格的发现功不可没,这是医学界首次确认母体感染某些微生物是导致先天出生缺陷的病因之一,开创了环境微生物致畸研究的新领域。其跨出本专业,开拓到优生学领域,亦是令人赞赏的独特之处。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和勇于探索的无畏精神,对希望有所成就的临床医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