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腔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饮食过热、过硬或药物刺激等均可致病,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传染性疾病或其他发热性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时也可发生,特别是同时伴有生活卫生条件较差的婴幼儿。
小儿口腔炎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单纯性口腔炎。常因饮食过热、过硬或药物刺激等理化因素使粘膜受到损伤而感染,也可继发于胃肠道疾病、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B、C缺乏。
② 疱疹性口腔炎。多见于1-3岁小儿。常为Ⅰ型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③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常继发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
④ 溃疡性口腔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引起。
目前细菌感染性口炎已经很少见,病毒及真菌感染性口炎仍经常见到。特别是疱疹性口腔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起病时常伴发热(可达38℃—40℃),1—2天后,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各部位口腔粘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软腭、舌和咽部。本病属自限性疾病,一般2-3周可自愈。但是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烦躁,所属淋巴结肿大。所以在疾病早期尽可能应用药物治疗,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痛苦。
西医临床治疗常用:
①口腔护理(生理盐水漱口等);②止痛剂(利多卡因喷涂口腔等);③抗病毒药物(炎琥宁、利巴韦林等);④伴发热者给予药物或物理退热治疗;⑤考虑继发细菌感染者,常加用头孢类抗生素。
一般治疗一周左右溃疡即可愈合。但是仍有部分患者临床效果不满意,偶然看到山东省枣庄市张宏启、吕开明、王海侠三位前辈应用“奇效解毒汤”治疗小儿口腔炎的文章。便尝试用于西医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发现效果很好,之后试用于刚发病者,自觉临床效果优于西医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同时又避免了大量应用抗生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
特介绍如下:
生地 20g,石膏 20g,金银花 8g,连翘 5g,升麻5g,竹叶5g,生山楂片 14g,黄连 7g(打细),甘草 5g。
将以上药品加适量水浸泡30分钟,第一煎煎取药液120ml,第二煎煎取药液60ml。一剂服三天,先服第一煎,再服第二煎,每次10ml,每天6次。如果药物入口即吐视为漱口,同样有效。服药期间停服其它一切药物。
中医认为小儿口腔炎乃内感邪毒,积蕴心脾所致。舌为心苗,口为脾窍,故心脾积热循经上行,熏灼口舌发病。方中生地滋阴养血,为君药;石膏清肺胃之火,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黄连清心火,共为臣药;竹叶清热、生津、利尿,升麻引药上行,生山楂健脾固胃,同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