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leonard1226@126
发表于: 2012-8-19 08:12:59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中国内地,干旱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南水北调到海水淡化,中国各级部门极尽各种办法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如今,空中调水又成为一个新的思路。

按照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说法,中国的空中蕴含着“七个三峡”,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发利用这些云水资源,将会有力的缓解干旱。不过,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少开展过人工降水的国家,都出于操作的复杂和成本高昂的考虑,陆续将这项工作搁置。甚至在有些地方,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人工影响天气只被认为是一门“准科学”。那么,播云造雨,究竟是科学还是所谓的与天赌博?又是什么促使着中国各地对此不断热情高涨?今天,让我们继续问答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郑国光曾笑称,在中国,各地的气象局长都是三炮司令,因为他们掌管着飞机、大炮和火箭弹。而利用这些“武器”向大气中播撒催化剂,对局部天气施加影响,起到防雹或增雨作用,正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手段。

黑龙王下个雨 清风细雨救万民

记者:这里面装的就是?

郑国光:它上去以后就播撒那个碘化银。

记者:碘化银在里面?

郑国光:现在准确度安全性好多了。过去不行,过去土火箭不行。

记者:您是“三炮司令嘛”,这其中是一个?

郑国光:7000多门呢,我四万七千的民兵在操作。

记者:但是您要调动这些民兵的时候,是您直接可以调动了,还是需要跟(其它单位协调)?

郑国光:还是各个省,它一个就是和空管部门要联系,你要给时间,你把飞机打了怎么办呢?就是和空管部门,就是在这个区域里面,五分钟十分钟,你只能在这个时间里面打,其他时间不允许打,还有那个高炮,高射炮是打飞机的,但是从军队退役下来,就变成人工增雨用了。

记者:您是“三炮司令”,今年“三炮司令”出动的多不多?我们做了人工的影响天气的程度频密吗?

郑国光:今年在这个,特别是云南、四川南部,也是遇上了连续三年的旱情。像东北,还有内蒙也出现了草原的火险,火灾。那这些要灭火,也是通过开展人工增雨,还有些冰雹的灾害,他们都开展一些人工防雹的一些作业,减少冰雹的一些灾害。所以全国现在有七千多门的火箭发射架,还有六千七百多门的高炮,每年大概用的炮弹,火箭弹,大概有一百万发左右。我们全国各地还租用着和购买了大概五十几架的飞机,从事飞机人工增雨的作业。

目前,中国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曾有以色列的地球科学专家表示,“中国播云作业的次数远多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在他看来,以干旱和滴灌农业闻名的以色列对降水的需求应远大于中国,而中国人工影响天气次数之频繁“几乎不可想象”。

记者:以色列的科学家觉得说,人工影响天气,中国做的范围之大、之广实在是不可思议。您怎么看海外的这些科学家的担忧?

郑国光:任何一项工作,它必须有一个需求,无论从这个以色列专家也好,国外的专家也好,但是他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需要。你比如说老百姓看到的,就说这个冰雹来了,我打炮,没有雹下来,没有受灾,所以他就很相信这项,老百姓相信,老百姓需要。

北京奥运会,我们搞了人工消雨,俄罗斯的专家,应该说在世界上也是,过去认为是很先进的,他们也参与到我们这个团队。他认为在中国这种环境下,就是政府支持百姓欢迎,而且各部门配合。

美国的人工影响天气完全是商业化,它有若干个人工影响天气的公司,比如说水电牧场,一些农场主,他是给钱给这个公司,由公司来帮着你搞人工增雨作业。咱们是政府出钱,组织农民来开展这项工作,来满足农民的需求。

对一个中国农民来说,减少了自然灾害,保住一年的收成,比什么都实在。这个需要作为出发点,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世界第一的事实。然而,也许老百姓不知道的是,这个颇具科学气息的技术,还未真正得到科学实验的有效论证。科学家认为,关于人工影响天气最大的问题,是播云作业有效性的不确定。也就是说,怎么把人工影响的程度,跟自然界自己降雨的部分分辨出来,目前人类还无从得知。

郑国光:它是一种发展中的科学。我是就是从事这项工作的,我的硕士、博士、乃至于博士后的研究,也是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的。所以我认为,从它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室,它是有这样的科学依据,比如说有雷达,雷达可以探测,我们这个雷达作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90%,所以它科学性提高了,判断这个云雨的条件,这个能力有。可是到实际大自然,千变万化,就是怎么把这些理论的实验室的东西,用到千变万化的大自然里面,这就有很多的一些问题。我就讲一个雷雨云,十公里乘十公里,它的能量相当于450万桶的石油的能量,要把那么多的水汽抬升到几公里上面,释放起来,相当于两颗长崎广岛原子弹那么高的能量,就是那么小的一块云,你靠人工的办法去影响它是不可能的。人工影响天气只是说,用有限的力量引导这个云向人们希望的方向去发展,所以能力是有限。

2012年5月,郑国光在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大会上指出,未来五年内,要使人工增雨的效率再提高3%到5%,充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利用好空中“七个三峡”。不过也有人担忧,既然播云作业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大规模推广应用人工增雨,会不会成为一场赌博?

记者:我们现在算一笔帐好了,现在一年咱们交在人工影响天气的预算,到底大概是多少,每一次做这样的人工增雨,它的成本是多大?划不划算?

郑国光:我只讲一个例子,如果一场冰雹来了,你把这些庄稼打掉了,那可能一个乡,它的直接损失一个亿两个亿还会常见的,但目前我们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的投入,各级政府的投入,一年大概多少呢?也就是十个亿到十二个亿,中央财政是去年是1.5个亿支持,就是支持地方。就是效益是多少,但是我们还有些,这些人力劳力没有算,所以农民有些自发的,或者地方政府给上适当的补贴。所以我们估算了一下,人工增雨呢成本效益比大概一比二十五到一比四十五不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