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剖腹产吗?你对孩子保护过度吗?你有洁癖吗?
孩子总坐不住或是常会从椅子上摔下来;两岁半还咬字不清;总将69看成96;抄写时遗漏字句……昨天下午,深圳著名儿童心理保健专家、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科主任万国斌博士在出席爱宝贝儿童潜能开发俱乐部的公益讲座时提醒家长,一旦孩子出现上述症状之一,就要加强对其感觉统合的训练。他介绍,我国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为30%,近年来包括深圳在内的大城市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不断攀升。
案例:
玩篮球,投篮总是“南辕北辙”
家住南山的王先生昨天带着儿子一起来听讲座,他说,自己是在和儿子打篮球时发现他有点不“对劲”的。上上周,他让9岁的孩子投篮,可篮球筐就在眼前,他却总把篮球甩到身后去。一次次投篮,一次次甩飞,“感觉他的手不受他大脑控制的”。在网上一搜索,王先生发现,儿子的症状有点像“感觉统合失调”。
万国斌博士给了王先生准确答案,他说,“手眼协调能力不够,眼睛看见了,手也过去了,但没有对上号。这就是感觉统合失调”。
爱宝贝潜能开发俱乐部的王老师告诉记者,去年曾有一个母亲带着孩子来到俱乐部,孩子已经2岁了,却不能说话,听力没问题,走路也不稳,别人家的孩子是脚后跟着地,这孩子却是脚尖先着地,很容易摔跤。“跟他讲话,他一般不看着你,就看他自己的东西。”孩子的妈妈非常焦急,总以为是之前让他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所致,却不知,这是孩子的感统失调所致。
孩子感统失调离普通市民生活并不遥远。2010年9月,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随机抽选罗湖辖区千名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553名,女生471名),运用感觉统合能力测试调查问卷及相关因素调查问卷进行测试评估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儿童84人,发生率为8.20%。
万国斌表示,普通人群中,约有10%3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家长和老师应及早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治疗训练。
原因:
家长有“城市病”,孩子最易“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究竟是啥病?万国斌解释,“简单来说,‘感统失调’就是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
他表示,产生“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种,遗传因素包括:母亲在孕期工作紧张忙碌、压力过大、焦虑,运动不够、家务劳动过多或姿势不佳,导致胎位不正等情况,进而影响到胎儿平衡的学习,重力感不足;母亲在孕期被动吸烟或者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引起胎盘血管萎缩,影响胎儿营养摄入,从而影响胎儿脑神经发育,导致出生后感觉发育不良;早产、剖腹产的婴儿由于受产道挤压不足而影响出生后关节、触觉等方面的感觉学习不足。
环境因素则包括: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娇宠溺爱,造成孩子操作能力欠缺;都市家庭小型化生活造成空间狭小、爬行不足,缺少运动或集体活动等;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要求太多、管教太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洁癖症母亲或保姆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延误矫正 造成幼儿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
提醒:
8岁前是最佳治愈时机
“对于感统失调的儿童,药力是无效的。”万国斌介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剖腹产盛行,加上城市小家庭化,儿童行为及情绪问题越来越多,南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艾尔丝(AYRES)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试图来解释儿童行为、情绪上的各种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学说、治疗和教育方法,这就是“感觉统合理论”。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器材:滑板、滑梯、布袋、平衡台、晃动平衡木、独脚椅、蹦蹦床、脚步器、皮球(趴地推球)、羊角球、吊缆插棍、旋转吊缆等,用于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进行临床治疗和行为矫正;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已将感觉统合训练置于幼儿园教育中。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心理学、医学专家,正在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
感统训练是让孩子们通过各种专门的器械,在有针对性的游戏动力中,接受较强的感觉刺激。具体活动像做游戏一样,让儿童在玩耍中,充分张大每个感觉细胞,让大脑在“跟着感觉走”的过程中,充分完善组合。
万国斌提醒,感统学习的最关键期是8岁以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