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majufeng
发表于: 2013-6-4 10:22:31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血小板检测中偶有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现并需澄清以下事实:
1、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时会有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生,其原因:
     1)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TCT)。由于用EDTA盐(EDTA盐干粉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干粉抗凝剂,在作为免疫介导的血液中,可出现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使血小板互相凝集现象。这种EDTA依赖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上。同时,这种与血小板结合的自身抗体Fc端可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出现卫星现象。引起血小板聚集卫星现象后,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上检测时,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
     2)EDTA诱导"血小板卫星现象"(platelet satellitism),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TCP)应该受到广泛重视。TCP的临床发生率约为0.09%-0.21%-0.77%,
     3) 血小板体积偏大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
     4) 高镁血症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
2、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TCP)的原因与血小板表面存在某种隐匿性抗原有关。
     1)EDTA可引起血小板糖膜(GP)发生改变,即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由正常的圆盘状变为圆球形,改变了血小板膜表面某种隐匿性抗原构象。
     2)部分病人血浆中存在的某种自身抗体与这种改变构象的抗原结合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了细胞膜中的磷酯酶,使血小板膜水解并释放AA、ADP、5-TH、胶原、凝血酶原等血小板活性物质。
     3)这些血小板活性物质都能不同程度的活化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FIR-B),促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后聚集成团,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
3、如何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1)噻氯匹啶对TCP的抑制作用。噻氯匹啶是一种强效血小板抑制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膜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的活化,从而阻止纤维蛋白原结合到血小板膜的受体上,使血小板不能聚集和释放活性物质,故当噻氯匹啶终浓度大于200umol/L时其抑制作用在2小时内有效,其结果与手工法有可比性。
     2)氟化钠对TCP的抑制作用。NaF可以抑制磷酯酶的活性,抑制血小膜水解,并促使血小板内钙离子内流;同时NaF还能抑制磷酸二脂酶(EG)活性,延长腺苷酸(AC)活性,从而提高血浆中cAMP水平,维持血小板膜的完整性以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目的。
     3)曾有人提出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加入标本中,可以防止血小板在EDTA中的聚集,但由于这种情况发生的机率低,尚未普遍采用。
4、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血管内皮易损,致血小板容易聚集不容易解散,常导致机测血小板偏低。
5、可以采用计数血小板方法测定正确的血小板计数结果。
血小板在体外明显簇集不多见,但一旦发生即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这种假性血小板计数会导致临床无故增加其他不必要的辅助检查,甚至引起临床误诊、误治。因而,若血小板出现异常低值时,可进行血涂片染色镜检观察血小板有无聚集现象,同时采末梢血手工计数。
6、结论:对临床上无任何出血症状与体征、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者,建议改用肝素化血或手工计数血小板。
ezhoush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6-4 21:37: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2365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6-7 10:38:5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