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10年的陈伯达。陈伯达还活着,但已经老了。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进入晚年。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
从人生的高峰跌落
1970年,陈伯达精神抖擞地上了庐山,不久,他又愁眉苦脸地下了庐山,其原因,就是在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上,他为了帮助林彪抢班夺权而鼓吹天才论,主张设国家主席,而挨了毛泽东的批。
就是在那次会上,毛泽东写了《我的一点意见》,矛头直指陈伯达,把陈伯达比作“号称懂得马克思,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的人,说他“欺骗了不少同志”,还形容陈伯达在庐山的活动是“采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此后,中央在全党展开了“批陈整风”运动。这次庐山会议,使陈伯达从人生的高峰跌落下来。这位原来的中共第四号领导人从此不再露面了。
但一开始,毛泽东只认定陈伯达是“假马克思主义者,野心家,阴谋家”。毛泽东开展“批陈整风”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全党弄清什么是唯物主义反映论,什么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当时,毛泽东对这位从延安时起就一直当自己第一号政治秘书的“老夫子”(毛泽东经常这样称呼陈伯达),还不想整得过分,还是想要保一保陈伯达。正是基于这一想法,毛泽东在庐山上,就应陈伯达的要求,与陈伯达见了面,和他谈了一次话。毛泽东能见陈伯达并和他谈话,说明毛泽东当时还是把陈当作自己人。
那次谈话的气氛也是很轻松的。毛泽东一见陈伯达的面,就先开口批评陈伯达说:你这两年总是躲着我,也不来看一看我,你陈伯达的官做大了,有架子了,不再自己动笔写文章了,总是动一动嘴,让手下的人写,这样下去,能不出修正主义吗?这些话的出发点和真正打算,还是想批陈又保陈,毛泽东还是善意对待陈伯达的。谈话中,陈伯达向毛泽东作了检查,说自己宣传“天才论”,是错误的,主张设国家主席,也错了,自己没有听主席的话,犯了大错误,自己一定认真检查。当时,陈伯达没有提及与林彪的关系,毛泽东虽然内心已经十分清楚陈伯达和林彪搞在了一起,但也没有追究。正如后来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时所说的,他当时还是要保一保林彪,既然想要保林彪,自然也不会向陈伯达追究这样的事。但是,他对陈伯达和林彪搞在一起还是不满意的。他是想让陈伯达从此“煞车”,不再和林彪一起搞小集团活动。他让陈伯达和反对他的人好好谈谈,这些反对他的人,就是指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当时,江青、康生他们正揪住陈伯达不放。毛泽东也深知,陈伯达要解脱,必须过他们这些人的“关”。因此,毛泽东对陈伯达说:你要找康生、江青他们谈谈,接受他们的批评,和他们“团结起来”。毛泽东还让秘书给康生打电话,谈了他的意见,并且让康生通报给江青。毛泽东是为陈伯达着想,真心想拉他一把。对此,陈伯达也感觉到了。
陈伯达从心里不愿意和康生、江青他们谈。但为了“过他们这一关”,只好在第二天硬着头皮去江青的住处。江青一见陈伯达,就对他冷嘲热讽,然后把陈伯达领到了康生那里。张春桥、姚文元已经在康生那里等着批陈伯达了。他们表情冷漠。康生更是“一脸原则”的样子。陈伯达刚坐下,他们就接连发言,对陈伯达轮番轰炸。张春桥说陈伯达一贯反对毛主席,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还鼓吹唯生产力论,现在又鼓吹天才论,是老牌唯心主义者。江青说陈伯达从来就不听毛主席的,过去跟王明、刘少奇、邓小平反对毛主席,现在又鼓吹天才论。康生则追问陈伯达的历史。姚文元说陈伯达抢宣传理论的权,是别有用心。陈伯达也向他们作了检查,并且表示要写一个书面检查,交给全体中央委员,请大家批评。康生表示,他可以帮助陈写检查。陈伯达同意了。康生帮助陈伯达写了检查稿。这份检查稿上的“纲”很高,把问题说得十分重。康生交给毛泽东看,毛泽东不满意,认为没有必要上那么高的“纲”,让康生交给周恩来看。周恩来与毛泽东的看法一样,也认为不要提得那样高,讲了几条修改意见。康生只好照毛、周的意见去修改,改后交给陈伯达看,陈伯达略作了一点文字修改,就同意下发了。

陈伯达
陈伯达写了检查,但江青和康生还是没有放过陈伯达。他们在背后又搞了一个关于陈伯达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材料。材料的历史部分,认定陈是国民党特务、叛徒、托派。他们不久将这些材料上报给了毛泽东。
接着,陈伯达的问题升级了。1971年上半年,陈伯达的问题被“扩大传达”至全国基层党组织,陈伯达也被定性为国民党反共分子,混入党内的特务,一贯跟随王明、刘少奇反共。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之后,陈伯达的问题被进一步升级。他被定性为国民党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原来陈伯达只被禁闭在家里,“九一三”事件后,陈被押送到秦城监狱。他一见牢房中的情况,便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于是他向看押人员高声喊叫道:“我不是国民党特务,我在阜平做过一件好事,请你们转告毛主席。”当时在场的人谁也不知道陈伯达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便逐级上报给毛泽东。毛泽东却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1948年,毛泽东曾住在河北省阜平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毛泽东的行踪被国民党特务侦知,国民党派飞机来轰炸毛泽东的住所,被陈伯达等发觉,陈急忙跑到毛泽东住处去叫毛泽东转移,从而使毛泽东幸免于难。1971年陈伯达在狱中的这一声高叫,就是叫给毛泽东听的,就是向毛泽东提起历史上这件事。他认为,毛泽东听到汇报后,就会回忆起往事,心中就会明白:如果陈伯达是国民党特务,在那个时候,是肯定不会去救自己的。
这次陈伯达想对了。他情急之下这一声高叫,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改变了他晚年的命运。毛泽东对陈伯达与林彪搞到一起、鼓吹“天才论”、为林彪篡党夺权服务等罪行还是要批的,但他是个念旧的人,他要保护陈伯达的生命安全,保障他的身体健康。因此,毛泽东决定,关押陈伯达,但要给陈伯达以较好的生活待遇。不仅如此,从那之后,全国性的政治运动从“批陈整风”转向了“批林整风”。批判陈伯达的文章在全国性的报刊上逐渐少了。陈伯达虽然仍被关在秦城监狱,但他的生活待遇却是很好的。监狱方面让陈伯达一个人住一座三层楼,在这座楼内,他可以自由走动。给他安排的伙食也很好,有书报看,还允许工作人员替陈伯达从家里拿一些书籍到秦城监狱来。在外面,批判陈伯达的风潮逐渐平静下来了,陈伯达的心情也平静了下来。他实际上是处于一种隐居状态。
保外就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重新审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案件(简称“两案”)。在重新审理中,对于如何处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成员的问题,党中央采取了慎重的态度。当时,有三种意见:一种是主张对这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中罪大恶极者,应当处以死刑;一种是主张将他们当作政治犯,不予审判;一种是认为他们既然触犯了国家法律,就应该公审,但对他们应该实行一个不杀的方针。当时的中央领导采纳了最后一种意见。
“两案”中,陈伯达是个特殊人物。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害了一些人,又参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活动,是这个集团中的主犯。但他是个文人,1970年就被隔离审查,没有参与林彪集团后来搞的政变和谋杀等活动。林彪自我爆炸后,他已被关进秦城监狱,没有参与“四人帮”的反革命活动。因此,他的问题有特殊性。但他毕竟是林彪集团的主犯,在“文化大革命”中也犯有罪行。而且,林彪、叶群已死,陈伯达就成了林彪集团中的头号主犯,当然要对他进行公审。

陈伯达
1980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经公审,判处陈伯达有期徒刑18年,判决执行以前羁押的日期,以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这样,他实际上还有8年刑期。
此时,邓小平和胡耀邦了解到当初毛泽东对陈伯达的态度,认为毛泽东这样处理是对的,后继者也应该照样处理。于是,他们对陈伯达继续采取了优待政策,不仅保持了同以前一样好的生活待遇,而且,判决之后的第二年,即1981年的8月,陈伯达就获准保外就医。
当时,陈云、彭真等中央领导人针对如何对待林彪集团主犯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的问题,提出了这样一个意见:他们过去有战功,虽然犯了罪,但与“四人帮”不一样,应当给他们以很好的生活待遇。中央采纳了这个意见。而且对陈伯达还要宽大一些。
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先生曾经在陈伯达保外就医后多次采访陈伯达,在他写的《陈伯达传》中,对陈伯达出狱后的情况作了记述:陈伯达在获准保外就医后,政府把他安置在一座新楼的顶层的一套三居室的房子里,把他原在河北省工作的一个儿子一家三口调进北京安排了工作,这一家三口与陈伯达生活在一起,照顾陈伯达。陈家的隔壁住着公安人员(实际上是陈伯达的警卫,兼替他做些杂务)。陈伯达的卧室大约有十几平米,整洁而简朴,地上铺着地毯,两个大书柜里放满了书。许多书是他让他儿子买的新书。读书看报是陈伯达的乐趣所在。他订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北京晚报》等报纸,每天读报很仔细,很注意国内外形势。他与邻居关系很好,如果陈伯达的儿子不在家,没有去取报纸,他的邻居就把报纸带上楼来,插在他家的门把手上。他的小孙子常到他的房间去,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欢慰。陈伯达晚年的视力和听力都还可以,他每天晚上必看电视新闻节目,也看电视里播的京剧或古装故事片。陈伯达的阅读兴趣很广泛,有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文选,中外哲学、文学、历史书籍,《本草纲目》、《诗经》、《易经》。此外,他还研读西方一些学者的新著,如《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等。他每日读书,也写点东西,晚年生活平静、幸福,儿子随和,儿媳妇贤慧,待他很好。他居住的地方十分宁静,除楼内居住的一个歌唱家的女高音偶而飘过来之外,没有任何人打扰他的生活。陈伯达住到这里后,几乎足不出户,关起门来专心读书。他锻炼身体的惟一方法就是练书法,他还向来拜访的一些工作人员和叶永烈赠过字。陈伯达晚年的生活俭朴,总是穿着铁灰色的中山装,戴一顶藏青色的干部帽。冬季屋子里有暖气,他也要穿厚厚的衣服。工作人员经常来看他,问他有什么需要,但陈伯达从不提任何要求,但工作人员总是为他想到很多事情,预先为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也经常来给陈伯达检查身体,一有小病,就及时给他治疗。1988年10月,早已保外就医的陈伯达刑满,一位公安部的副部长专门给陈伯达举行了获释仪式。当时陈伯达因患前列腺肥大症住院,仪式就在医院里举行,这位公安部副部长向他宣布:今天是你服刑18年的期满之日……他还让陈伯达讲了话。之后,党和政府还是让陈伯达照样过平静的生活,并且指定陈伯达为某个单位的人,由该单位负责照顾他。此后,逢年过节,单位都派人来看望陈伯达,每次都带来一些礼物(以上内容见叶永烈著《陈伯达传》)。
此时,陈伯达已经是一个自由而平静地生活的老人了。获释那年,他8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