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便,或夹杂不消化食物为特征,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 岁以下的婴幼儿最为多见。其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脏腑虚衰或脏腑功能失调等。但主要病机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故其治疗多以“运脾”为主,脾运得复,脾阳得舒,则泄泻自愈。 1 运脾法的内涵 “运脾”最早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江育仁教授于1983 年在《中医杂志》上以“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为题,阐述了“运脾”的观点。他认为:运脾法旨在运转脾气,舒展脾胃,以恢复脾运为目的,它并非一种独立的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范畴。小儿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病理上容易罹患脾胃病,而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运脾法是江老根据临床实际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运”有行、转、旋、动之义,有动而不息的特征;运脾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的特点。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运与化是脾的主要特性之一,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小儿是否能健康成长与其脾主运化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脾健则运,脾运则体健。可见,维持小儿脾运功能的正常,不仅能够降低小儿泄泻病的发病率,而且是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保证。 2 运脾法治疗小儿泄泻的作用机制 2.1促进消化吸收 实验研究表明,脾运失健所致的小儿泄泻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儿宝颗粒能够提高患儿尿D-木糖排泄率,促进模型大鼠胃肠动力,改善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紊乱状态,调节家兔异常肠蠕动,增进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对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吸收。壮儿饮口服液对实验大鼠可在不影响胃液分泌量的情况下增强胃蛋白酶活性,提高模型小鼠血清胃泌素并使之恢复正常水平。说明运脾方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调整患儿低下的消化道功能,增进食欲,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2.2 修复黏膜损伤 小儿泄泻病可导致胃肠黏膜不等程度的病理改变,如:黏膜变薄、绒毛萎缩、糜烂、充血、水肿、变性、细胞脱落等。孙远岭等对运脾法进行研究时发现:运脾法能促进损伤的小肠黏膜结构恢复正常,其治疗与改善小肠的功能密切相关。从而提示运脾法具有保护细胞、修复胃肠黏膜损伤的作用。 2.3 提高免疫功能 小儿泄泻病,常呈慢性迁延性,多与小儿免疫功能的发育不健全有关,为了观察运脾法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孙远岭等对运脾法进行研究时发现:运脾法对脾虚大鼠胸腺组织结构有较显著的恢复作用,提示运脾法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的机理与其对胸腺组织结构的恢复作用关系密切。另有临床实验研究报道,运脾温阳法可增加RES细胞吞噬碳粒的能力,具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及促进体液免疫的作用,运脾温阳法还对脾虚小鼠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3 治疗小儿泄泻的常用运脾法及其临床应用 3.1运脾化湿法 用于湿困脾土证,本证多见于夏令时节,由外感时令之湿﹑内伤饮食使脾土受困,运化失健而致的泄泻,所谓“湿胜则濡泄”。临床特点:便泄如水,小便短少,口不渴,腹痛不显,舌苔滑腻。因脾喜燥恶湿,湿性黏滞,湿阻中焦则脾气困遏,运化无权,故治疗宜取芳香化湿之品以醒脾燥湿,恢复运化。据此张骠等以运脾化湿法为主治疗小儿腹泻214例,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9.25 %和78.97 %,疗效满意。胥桂生曾报道用自拟渗湿运脾汤加减治疗小儿夏秋季腹泻124例,治愈108例(87.9 %)。蔡抗援采用运脾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58 例,两组病例疗效间存在高度统计意义。韦麟采用运脾利湿汤治疗小儿腹泻311例,痊愈243 例, 好转55 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95. 82 %。李善发运用自拟运脾渗湿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78例为治疗组,对照组50例按西医常规方法处理,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有脱水者均给予口服补液(0RS)或静脉输液、补钾、纠酸;有伴随症状者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组总有效率94.9 %,对照组总有效率52.0 %。 运脾化湿诸药中首推苍术,其味微苦,气芳香,性温燥,重在醒脾燥湿;藿香、佩兰、厚朴、白豆蔻、扁豆、半夏、车前子等亦为常用之品,若见湿蕴化热者, 又当适当配伍生薏苡仁、黄芩、青蒿、六一散等清化之品。 3.2运脾消食法 用于乳食积滞证,由乳食不节,食滞中脘,积而不消,损及脾气,运化失常,水谷俱下而为“食泻”。特点: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大便腐臭,夹食物残渣,蛋花或奶瓣,泛恶失气,舌苔腻或微黄。因脾喜运而恶滞, 乳食积滞, 则转运失职, 升降失司。治疗此证应和胃运脾,以恢复脾升胃降之性。临证宜取运脾开胃、化食消积之法。临床常用的具有运脾消食之功的药物有苍术、山楂、鸡内金、神曲、谷芽、麦芽等。积重腹胀者应酌用莱菔子、槟榔等。 3.3 温运脾阳法 用于脾阳不足证,久病体弱或久泻小儿多见之。主证为大便稀溏,食谷不化,时泻时止或久泻不止,寐时露睛,小便清,舌质淡,苔薄白,属“鹜溏”。因脾喜温而恶寒,中土虚寒,阳气不振,失于蒸腾鼓动,水谷无以腐熟转输,证虽脾虚,实为阳失鼓舞,当予温运脾阳,必要时需参以温补命门之火之品,以釜底增薪。沈玫等[15]应用温运脾阳法(基本方:红参须6 g﹑焦白术10 g﹑猪茯苓10 g﹑肉豆蔻3 g﹑补骨脂10 g﹑淮山药10 g﹑炒扁豆10 g﹑干姜6 g﹑砂仁2 g﹑焦楂曲各10 g﹑鸡内金10 g﹑陈皮10 g﹑五味子6 g)治疗顽固性小儿泄泻1 例,疗效显著。纪文良[16]以健脾温肾为基本**,以参苓白术散和四神丸为基本组方,随证加减,治疗40例小儿迁延性腹泻,总有效率为95 %。黄秀璋等[17]采用中药消炎止泻方剂(炒谷麦芽各10 g、神曲10 g、乌梅5~10 g、车前子5~15 g,随症加用木香、干姜、白术等)治疗52例婴儿迁延性腹泻取得满意的疗效。张晓峰[18]用乌梅汤(乌梅12 g、干姜3 g、黄连1.5 g、蜀椒2 g、桂枝6 g、党参10 g、炒白术10 g、五味子10 g、赤石脂12 g、粳米15 g,呕吐次数较多者,加砂仁3 g;腹痛者加白芍6 g;下利清谷者加熟附片1.5 g)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50例,显效3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 运脾温阳诸药中多以炮姜、干姜、苍术、肉豆蔻、益智仁温中散寒;党参、山药、陈皮、鸡内金、焦山楂补气健脾。此外,温脾还可选用砂仁、草豆蔻之类。 3.4 理气助运法 用于脾弱气滞证。症见纳谷呆钝,脘腹作胀,叩之如鼓,胀痛而泻,泻后稍舒,多由气机壅滞,运行不利所致。因脾喜舒而恶郁,故治当以理气导滞、开郁助运为**,此法较少单独使用,常与以上三法相配伍,如平胃散燥湿宽中;保和丸消食化积;七味白术散健脾和中,皆佐有理气之品,取“气行则运”之意。 临床用药常取香味运行之品, 药用陈皮、木香、槟榔、枳壳、丁香等。若患儿胃阴不足, 则取药性平和之香橼皮、佛手以缓运宣通。 4结语 小儿“脾常不足”,且为稚阴稚阳之体。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偏食零食,均能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而致泄泻 。故小儿泄泻的治疗多以“运脾法”为主,脾运得复,脾阳得舒,则泄泻自愈。“运脾法”旨在运转脾气,舒展脾胃,以恢复脾运为目的,它并非一种独立的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范畴,它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的特点。目前,治疗小儿泄泻的常用运脾法有运脾化湿、运脾消食、温运脾阳和理气助运4种,且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它不仅能有效地调理小儿的脾胃功能, 促进消化吸收, 源源不断地给脏腑组织带来充足的能量,还具有保护细胞、修复胃肠黏膜损伤、提高免疫功能和补充营养物质的作用。 “运脾法”提出之初,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不论是在临床经验积累方面,还是在探讨治疗机制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而目前运用此法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报道虽屡见不鲜且疗效确切,但其具体的治疗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到基因水平,关于运脾法治疗小儿泄泻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借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小儿泄泻的发病机理以及运脾法对于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对运脾法治疗小儿泄泻进行更深层次的临床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