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采集 发表时间:2012-09-07
港大深圳医院从试营业开始就踏中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它看病需预约,收费采取130元全包形式的打包收费,医生年薪百万……这样的医院,它究竟如何存在?它背后是什么样的经营理念?会不会为中国的医改带来一线曙光?
坐落于深圳市福田区海园一路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全深圳市最大的公立医院,也是首间深港合作的公立医院。医院已经定于2012年7月1日开始试业。
港大深圳医院由深圳市政府出资35亿元兴建,而营运费用也由深圳政府补贴。医院占地面积1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资金由深圳市提供,而香港大学则会提供人力资源。梁智鸿透露,有12名的医院部门主管已经确定人选,其中包括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教授、香港医院管理局的退休人员,还有两位从海外归国的医生。其中,内科、外科、妇科、麻醉科、微生物科以及放射科的主管,都由港大的著名教授担任。
特色一:打包收费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板医院,医院也在付费上进行改革探索,引入了香港公立医院门诊打包收费的模式,实行全科门诊打包收费130元。全科门诊打包收费项目涵盖门诊挂号费、诊金、基本检查、非严重伤口处理费及七天内基本药品费等。据悉,基本检查包括X光拍片、血常规等检查,但不包括CT、核磁、彩超等大型设备检查。
“我就挂了个号,看了20分钟医生,开了一瓶68元的益生菌,就花了130元,还是有点贵了。”因胃肠不适到医院看病的文小姐如是说。采访中,对于全科门诊130元打包收费,患者有着不同的感受。刚刚生完孩子的陈小姐昨天到港大深圳医院进行产后检查,全科医生整整跟她面谈了半个小时,“我想了解的关于宝宝和自己的问题,医生都给我解释得很清楚,虽然医生没给我开什么药,但我觉得挺值”。
特色二:预约看病
港式管理和服务将是港大深圳医院的最大特色,香港大学将委派专家担任医院临床诊疗中心主任,向医院提供医疗、科研、教学方面的管理和业务技术支援。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首先开放的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骨科,到2015年医院全面投入使用后,能容纳2000张病床,满足日均8000人次的诊疗需求。
港大深圳医院开业后,推行香港的预约挂号制度,不预约来看病的只能先找全科医生,由全科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是否,转移到专科门诊就医。
特色三:患者不可指定医生
在香港政府举办的医院就医,患者不可以指定哪位医生看病。在港大深圳医院,也将延续这种模式。患者初诊全都要去看全科,并且病人不可以指定看哪个医生。“因为医生不可能每天出诊,可能在参加培训,或者出差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医生要做好医疗记录,并培训医生诊疗时遵守诊疗指南,做到诊疗的标准化。”
比如患者对什么药物过敏,是否对海鲜过敏?这些内容都要写进医疗记录中。这样,每一个给患者看病的医生都能够通过医疗记录了解到患者接受过什么检查,做过什么治疗,对什么东西过敏等。
特色四:保证每次医患沟通10分钟
有不少市民反映,在公立医院看病,排队一上午才等到看医生,结果跟医生聊了不到3分钟,就被打发去取药了。这种情况不会在港大深圳医院出现。
在试业初期,医院计划每名医生每天最多看42个病人。所有的患者就医均需要提前预约,不提供现场挂号。为什么定在42个人呢?如果医生一天工作7小时,看42个病人就可以保证平均每位病人有10分钟的时间与医生沟通。医患之间的沟通也是治疗的一部分,时间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医生才能够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医学教育。
据了解,港大深圳医院的医护人数比将达到1:2,尽管这一比例低于香港医院1:4的医护比,但已经高于内地很多公立医院了。市民在港大深圳医院就诊,属于基本医疗范围内的医疗收费将与我市其他三级甲等公立医院持平,并且可以使用医保。无论是找香港的专家看病,还是找内地的专家看病,基本医疗范围内的收费都是一样的。
特色五:医生绩效工资主要看医疗质量,收红包就开除
医院对医生的考核也与做检查无关。港大深圳医院对医生的考核不是多劳多得,不是看的病人越多,奖金越多。医院不靠检查赚钱,也不靠开药赚钱,医院实行医药分开。
在港大深圳医院,医生的工资分为两部分:基本工资和效绩工资。效绩工资的高低主要看医生的医疗质量。以外科医生为例,医生的手术病人有多少并发症?手术室护士对医生的评价如何?医生有没有被患者投诉等。医院会有综合性的评价方案,科室的高年资医生也会抽查医生的病例,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
一方面,医院为医生提供优厚的薪酬,医院对医生的要求也会非常严格。医院绝对不允许医生收红包,这一条会写进聘用合同中。医院所有的费用都会拿到台面上来,公开透明。
患者感受:备受尊重,沟通多开药少
南山区市民邹小姐是进入医院全科门诊诊室的第一位患者。交费后,工作人员带她来到全科诊室大厅候诊。护士立即对她的身体情况做一个评估,“主要是测体温,量血压,看体重,询问个人病史、家族史等健康情况,然后从电脑里打出评估表。”邹小姐说。上午8时37分,全科诊室正式接诊患者,邹小姐被护士带进诊室。全科医生详细询问她身体的基本情况,问诊10分钟左右,医生评估她还需到专科做进一步检查,立即给她开了一个转诊到妇科的转诊单。
来到妇科,邹小姐又一次接受护士的妇科评估,然后接受专科医生的问诊和检查。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医院暂时没有配备治疗邹小姐疾病的用药,医生不能给她开处方,加上整个就诊过程没有做辅助检查,医院把她先交付的130元全科门诊费用全部退还了。
一名患者进入全科门诊4号诊室。患者今年单位体检时尿红细胞偏高,医生经过与患者之间几分钟的沟通,诊断导致她尿红细胞偏高的原因是尿道感染。
这名全科医生详细向患者解释了导致尿红细胞偏高的多种因素,并从患者尿常规检查中断定是妇科问题导致尿道真菌感染。在解释完原因之后,医生还介绍了治疗方法,由于患者之前已经使用过药物,他让患者再去做一次尿常规,并开了转诊单让患者到妇科去做详细检查。
最后,全科医生还给患者提出了不少改善和预防的建议,让患者在就医的同时也获取更多的健康保健知识。
从患者进入全科诊室到出门一共花了25分钟,在这25分钟内,医患之间沟通顺畅,医生会耐心回答患者疑问,并提出建议,也没有给患者开任何药物。
很多前来就医的深圳市民在看病后都表达出一个共同的感受:在港大深圳医院看病是一种享受。“一进入港大深圳医院,病人基本上用不着开口,马上就有导医或志愿者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医生态度非常和蔼,又有耐心,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给你一一解释。”一位与老伴一起来看病的方姓退休老人表示。
一位前来就诊的刘小姐说,她由于长期的妇科疾病在深圳以及广州的很多医院看过病,基本上是问问什么病,平常吃什么药效果好,开上一堆药和化验单,三五分钟就把人打发走了。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医生对病人的尊重和温暖,”刘小姐说,在港大医院看病面对的不再是拥挤的人群,嘈杂的环境,不要排几个小时的队,也不需要看医生护士的脸色。“确实不一样,整个诊治过程医生护士一对一全程服务,气氛轻松愉快、如沐春风。”王惠明对此颇有感慨。他说,与深圳公立医院看病完全不一样,病人看病的全过程都有护士提供服务,诊断之前的评估仔细详尽,为医生的诊断提供看病人全方位的资料,而医生则很有专业素养,病况询问全面仔细,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诊断自然有较高的准确率。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不堪负重!
我见证着这家医院诞生,港大深圳医院是引入香港的管理模式、管理团队来管理医院,用一种国际上认可的医院管理手段,来改变中国现行的“以药养医”等引起的弊病,改变现行大陆医护人员的薪酬制度,以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这种试验令国内医疗系统上下感到震撼,也带来质疑。从130元的门诊打包收费能否维持医院的高昂运营成本的质疑到财政单独投入与补贴如何带来公益性和对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如何实现,都是人们求解答的问题。
香港大学的引入,在深圳市政府看来,有引入高端医疗,带动深圳整体医疗水平提高之功。而深圳市卫人委则看到了引入新制度,促进内部改革,提高医生的劳动价值的曙光。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作为港大的愿望,则主要是希望有个平台让两地在医疗、科研、教学方面共同发展,互补共赢。毕竟港大的附属医院是委托香港医管局管理的,他们缺乏管理医院的经验,这是一个弥补其科研和临床实践缺口的好机会。
首先,这家医院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医院的产权为深圳市政府拥有,由香港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管理。
其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上,港大深圳医院取消公立医院的编制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并在政府核定的工资总额内,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薪酬标准,医务人员的绩效与工作量、工作质量挂钩。
此外,医院非营利性o服务与营利性o服务分开,其中非营利性o服务(即基本医疗服务)收费根据广东省医疗服务收费指导价执行,占比约20%-30%的营利性o服务(即特需服务),则实行市场调节价,并将探索医疗服务分级定价制度改革和社会医疗保险付费制度改革。
港大深圳医院这个动作,几乎伴随着深圳以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为突破口医药分开改革的正式启动。试业期间开设全科门诊和内、外、妇、儿、骨科五个专科门诊。病人需要提前预约,专科门诊需要从全科门诊转诊,或者需要有其他医院的完整病历。专科门诊按照项目收费,其基本医疗服务的收费根据广东省医疗服务收费指导价执行。
130元门诊包 “全包干”备受关注。据说这一“诊费包”提供26个检查项目和七天的药物。其中药物包括抗生素,检查项目有B超、X光等,并由医生根据病情选择是否进行哪项检查和开哪类药物。
就目前已知的收入构成看,港大深圳医院的全科门诊收入,是其与现存其他医院收入重要的差别点之一。除去尚未开始的营利性特需服务外,其基本医疗服务部分,与其他公立医院的定价无大差异,均根据广东省医疗服务收费指导价执行。而且,如果按照香港的经验,80%的门诊在全科门诊阶段即可解决。如果这种全科门诊费用包能自负盈亏,无疑是一个进步,甚至可复制。
全科门诊130元的定价是如何确定的呢?据说是医保部门深圳市医药分开实施第一周,67家公立医疗机构医保病人次均门诊费用227.4元,其中次均药品费用95.3元,次均医疗费用132.1元。制定的价格。假如这130元都没有药品与检查成本支出的话,恐怕也难维持医生、护士、药房等辅助部门的人工成本的支出。与香港相比更是羞于启齿了。
全科门诊偏低的收费可能带来的运营包袱,令人担心。由于是打包收费,可能会出现“套利”和“洼地效应”的可能。即在病症比较复杂,费用较高的时候,选择港大深圳医院。而医院面临复杂病例越多,支出也越庞大;技术与服务越是做得好,病人越多,医生做得越多医院亏得越多,将会打击医生的积极性,也会使管理者的信心也下降。政府如何“兜底”?
130元/次门诊对于内地医生来说也许“很高”但是,港大深圳医院如何按照香港的医疗支出标准,支付给香港医生呢?按照香港的医疗支出标准,80%是工资支出,20%才是医疗器械药品。以此估算,130元的门诊费中,约有100元支付给医生,30元是各类检查、药品的支出。深圳公立医院平均门诊费超过60%是药品支出。在整体运营上,沉重的人工成本支出,这将使港大深圳医院在与其他公立医院的竞争中陷入被动。
中国的药品费用不知道怎么会高于港澳台,假如港大深圳医院的药品通过广东省医药服务采购平台统一采购,这种负担会沉重;如果从香港采购,政策法律如何调节。即使调节得力,药品使用不作为医院赢利管理而是作为成本管理,这就更使“洼地效应”更加明显。
港大深圳医院离不开中国药品市场的大环境,当然还有昂贵的卫生材料市场,就算药厂低于其他公立医院的供货价卖药给医院,医院也难以维持日常的运营开支。目前港大深圳医院的开支标准并未公开,但业界人士指出,这家医院将为同等资质医务人员提供一般公立医院2倍-3倍的工资,支出大头在人工,与其他公立医院迥异。
应对潜在“财务窟窿”的方式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政府补贴。目前,深圳公立医院的政府补贴约占收入的17%,这一比例将对港大深圳医院放宽,五年内逐步降低。不过,政府投入的力度不可与香港而语。香港政府计划在2012至2013财年,向医管局提供约411亿港元的拨款。虽然深圳过去10年在医疗领域上的投入在全国已经是佼佼者了,但还只相当于香港一年半的投入。
另一方式则是以特需医疗反哺基本医疗。港大深圳医院是深圳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约1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完全建成后,将设有普通床位1700张(含ICU床位72张)、VIP特需诊疗中心床位300张。其特殊医疗服务占总收入的比例,比一般公立医院的10%的上限高出许多,可以达到20%-30%。由于尚无数据,这部分服务能否覆盖医院的运营成本,尚不可知。
而在医院管理者的眼里,该医院并不以营利为目的,收支平衡则可。“千山万岭吾独行,千军万马吾不惊”,院长邓惠琼强调,“不用担心,这家医院有它的方法。”这家医院有什么办法呢?无非有尚方宝剑而独立与众多公立医院之外?
早在2009年,深圳卫人委就指出,深圳和香港在医院资产管理、人员聘用、薪酬管理、政府补贴、绩效审计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实施港大深圳医院项目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较大的难度,并建议合作双方要认真研究两地的法律制度,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争议。
港大深圳医院实际上是香港一家非政府机构和深圳一家公立医院的一种合作,但由于体制、机制与筹资渠道不同,双方如何合作缺乏理论的和法理的根据,诸多细节性的问题没有解决,而这家医院就在诸多悬而未决的机制问题中诞生。
如上述医疗支出结构,香港80%是工资支出,20%才是医疗器械药品。而内地公立医院几乎是正好相反。且香港医生的平均收入较高,就算10倍于深圳,给三五万元,也是一种磨合,是对现有制度的一种冲击。
引入香港模式后,势必带动整个深圳医疗费用的提高,而不是降低。过去医生的劳动价值被压得非常低,靠检查和过度医疗来维持其生存,或者以药品加成来维持其生存。现在提高了医生的劳动价值只是一种“回归”。医生的价值回归之后,过度医疗和在药品流通环节上的灰暗是否可以大幅度减低呢?又有什么机制在监督呢?不容乐观。
中国目前好像是在走美国商业保险的路子,也好像在走德国社会保险的路子,不管什么保险,我们目前都没有一条合适的路径去解决与监督费用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医改不从深层去改,而是“公立医院”在原有的制度下做一些“平价”的动作,必定一事无成!医学科学是循症科学也是经验科学,必须有一条基本临床路径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规范就是约束过度医疗和医疗不足。这亦是循证医疗决策过程,专业化、科学性本身也会使费用上涨。
港大的管理者也不得不认可,港大深圳医院的改革,无法脱离国内的医疗现实,不可能完全照搬香港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事实上,解决过度医疗、“以药养医”的关键可能超出了港大深圳医院改革所能涵盖的范畴。公立医院超过80%的收入属于“自负盈亏”。当前对公立医院服务的支付制度,过于市场化,必然导致唯利是图。港大深圳医院以比例颇大(据说40%)的特需服务反哺医院运营的路径,正有重回旧路之嫌。以香港经验看,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比例极低,以保证其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也就是说,香港都非常清楚的:公立医院不可有私人产品,必须是保持其公平性和可及性。
而取消“以药养医”虽是医改的重要方向之一,却不能是简单一步。在享受特殊的政府补贴和政策之下,港大深圳医院得以高薪养医,却也限制了经验的复制。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平台,因为过去的“以药养医”有15%涵盖了医院的所有支出,包括医护人员价值过低的不合理性也通过这15%来弥补了。削减这15%之前的利润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港大深圳医院的运行模式的实验,其实是为深圳整体医疗改革探路的。如果港大深圳医院之外的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了,可能它就失去优势!原因:不堪负重!
媒体观察:推广价值不大 别成“花架子”
这种“港式”的公立医院能否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笔者认为,其推广前景并不那么乐观。
首先,深圳市政府为兴建这所医院,已经先期投入了35亿元。而在广大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地级市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也不过如此。即便大大缩小其建设规模、标准,将医务人员动辄百万的高年薪缩减到十分之一,它给地方财政带来的沉重压力在广大的二三线城市也是不可想象的。
有人会说,兴建港大深圳医院的积极意义不在于仿效其硬件以及员工薪酬标准,而在于学习其良好的管理制度等软件。譬如,试业期间,该医院由于采取门诊全部预约制度,每天300人次门诊量全部“约满”,院内秩序井然。相较于内地大医院每日动辄几千上万的门诊量,这种预约看病模式确实能让患者感到既舒适又节省时间。然而,能享受到这种高效、舒适医疗服务的也只是区区300人。如此微不足道的医疗服务量,相对于几十亿元的巨大投入是不是显得太低效了呢?
此外,该医院在收费上实行全科门诊“打包”收费制度,即每人每次130元,包含挂号费、诊金、不超过7天的药物及常规标准检验检查和卫生耗材的费用。由于就诊人限定,收费标准不高,可想而知,其营利能力必然相当有限。那么,运行这种如此高规格的医院所需的巨额经费,譬如医生百万的高年薪将从何而来?答案只能是财政补偿!
但是,笔者并不否认港式全民免费医疗保障模式的优越性。要从根本上纾解普通公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彰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让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不二的选择。因此,国内公立医院改革应该多注意学习、吸收先进地区实行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中患者有效分流转诊、就医平等、医患和谐、有效保障等等……这些才是全民免费医疗体制中最先进、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