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12 | 回复: 0

admin
发表于: 2012-1-14 17:38:48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施今墨
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8月22日),祖籍浙江萧山县,原名施毓黔。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1881年3月28日 出生于贵州。 1901—1911年 就读于山西法政学堂和(北京)京师法政学堂。 1906年 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7年 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副院长。 1931年 开办华北国医学院,任院长。 1941年 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 1950年 任北京中医学会顾问。 1954年 任北京医院中医专家顾问。 1954—1966年 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 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1969年8月22日 逝世于北京。
施今墨善于处方,精于配伍。其处方多由古今数个方剂化裁而成,时用原方,时采其意,药味虽多而不乱,主次分明,配合巧妙,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往往数剂即见功效。他特别善于双药合用。流传于世的《施今墨对药》是其学生、长女婿祝谌予随他学医时,发现老师处方中往往是双药并书。经留心收集,整理出100多对药,请教于他。施今墨讲,自己在阅读古方书时,发现古方中有许多起关键作用的药物,往往成对出现,或一寒一热,或一升一降,或一气一血,或一散一收……,有的互相配合、增强疗效,有的互相制约、防止偏胜。非常符合中医“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原则,起到正反双向调节的作用。自己默默记下,验之于临床,发现确实药少而效著。于是就一对对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用药特点。祝湛予在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时,向同学们介绍了“施今墨药对”。学生吕景山毕业后将此药对又加工整理,1982年出版了《施今墨药对临床经验集》 ,作为对施今墨的纪念。
施今墨热爱祖国医学,对中医事业的发展非常关心。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接见他时,他向周恩来提出建议:成立中医科学研究院、中医医院、中医医学院,开展中西医结合事业,提高中医地位……在一次中医中药展览会上,施今墨献出了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硬变、肝脾肿大、气管炎等十大验方。以后十大经方中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气管炎丸”被制做成药,畅销海内外。后来,他又献出了上百个验方,均被国家收藏。 1969年施今墨病重时,还一再叮嘱:“我虽今后不能再看病,而我的这些经验,对人民是有用的,一定要整理出来,让它继续为人民服务”。1982年由祝谌予、翟济生、施如瑜(施今墨之女)、施小墨(原名施如雪、施今墨之子)修编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终于出版,实现了施今墨“继续为人民服务”的遗愿。
施今墨医德高尚,对病人充满爱心。有时他自己病了躺在床上,还对学生们说:“不要将远来的病人拒之门外,实在病重领进来我给看看”。他对同道非常敬重宽厚,从不贬谪他人。有患者拿前医处方请其评论,他则说:“方开得不错,各人有各人的路数,你也可以服我的药试一试……”。他常对学生们说:“人家说我是名医,其实我这一辈子还是没见过的病多,看不好的病多”。还说:“我的经验都是从为病人治病中得来的,我要还给病人才对得起他们,才觉心安”。当他79岁高龄时还写下:“我老而未死,还能在医务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便是我的幸福,亦不虚度余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