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48 | 回复: 0

admin
发表于: 2012-2-11 23:45:32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梁植权
梁植权,曾用英文名Liang Chih-chuan。祖籍广东省中山县。医学生物化学家。他研制的“实研二号”、“实研三号”代血浆已用于临床;他研究过核酸的一级结构、中国异常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现6种新类型血红蛋白;发现3个抗胰蛋白酶新变种,并证明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变种为Etokyo;又承担地中海贫血的体细胞基因治疗研究的指导工作。
1914年3月5日 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   1931~1937年 在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并毕业。   1937~1938年 由芜湖逃难到武汉再到广东中山老家。   1938年9月 考入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当研究生,又随学校迁到香港。   1939年春~1941年 在燕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1941年12月~1945年 在中国大学任教。   1945年 至清华大学农学院生物化学系工作。   1946年 任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助教,半年后转入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生物化学系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   1950年 获博士学位,同年到北京,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系副教授,曾代理系主任。   1951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副主任。   1958~1969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   1959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系蛋白质及核酸两大组组长。   1969年 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迁四川简阳。   1978年 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从四川简阳迁回北京,继续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系主任。
在简阳年代的后期,梁植权开始了中国人异常血红蛋白的化学结构分析及其分布的研究。中国医学界于1964年曾对异常血红蛋白作过普查工作,发现了4种异常血红蛋白,并分别给予命名,但当时未进行异常血红蛋白的化学结构分析,不知变异在何处,也不知道是否新类型。梁植权考虑到中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异常血红蛋白的类型一定不少,会有新类型,填补这项空白具有一定意义。果然他们在数年的工作中,发现6种国际尚无报道的新类型以及近30种已知类型,大多数在国内是首次报道。   197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再次复校,原实验医学研究所由简阳迁回北京,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合并,更名基础医学研究所,同时也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基础部。梁植权继续担任生物化学系主任,着手研究中国各民族新生儿血红蛋白F(HbF)中两种γ-珠蛋白链Gr和Ar含量的比值。将其比值异常者进行基因图谱分析,以确认其基因突变的类型。这对地中海贫血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他们已对中国汉、壮、维吾尔、藏等民族进行研究,并已将工作扩大到更多的民族。他同时指导着博士生刘德培从事药物对γ-珠蛋白基因的重新激活的研究。研究发现马利兰有激活γ-珠蛋白链合成的作用,使血中胎儿血红蛋白水平升高,从而对β-地中海贫血产生一定的疗效。   他还进行人血浆中一些蛋白质如清蛋白、转铁蛋白、触珠蛋白、铜蓝蛋白及α-抗胰蛋白酶多态性的研究,发现这些蛋白质的一些新变种。研究得最为详尽的是α-抗胰蛋白酶。结果说明在中国人群体中缺乏、缺失型基因S和Z。对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进行的α-抗胰蛋白酶表型的分析和血清抗胰蛋白酶活性的测定说明α-抗胰蛋白酶的遗传缺失不是中国这些病人患病的原因。梁植权发现了3种α-抗胰蛋白酶的新变种,这已得到国际α-抗胰蛋白酶命名委员会的承认。他们经过仔细的工作,证明中国人群最常见的变种是Etokyo(本工作是梁植权指导下由应启龙完成的)。
历任协和医学院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生化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副理事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在蛋白质结构与抗原性关系、我国异常血红蛋白的化学结构分析、摁清蛋白质的多态现象及转移核糖核酸的一级结构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作出了贡献。撰有《羟胺与大肠杆菌可溶性核糖核酸的作用》等论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