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微粒: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新型介质

2012-10-23 09: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5|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每个细胞都会损伤或死亡,因此体内存在炎症和修复的信号系统。免疫反应的介质包括小分子介质(比如前列腺素)、细胞因子、亚细胞颗粒[如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和警报素等。警报素和微粒是炎症的常见诱发因...

每个细胞都会损伤或死亡,因此体内存在炎症和修复的信号系统。免疫反应的介质包括小分子介质(比如前列腺素)、细胞因子、亚细胞颗粒[如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和警报素等。警报素和微粒是炎症的常见诱发因素。

  微粒是什么?

  微粒是一种0.1 μm~1.0 μm大小的膜结合囊泡,是一种大的亚细胞结构,由活化或凋亡细胞释放,与其他颗粒(如外泌体和病毒颗粒)不同,其可作为DAMP激活免疫系统。任何细胞都可能产生微粒,但其主要由活化细胞释放,可能与早期凋亡时囊泡形成相关(细胞在Rho激酶的作用下出芽),一个细胞可产生多个囊泡,但只释放几个颗粒,囊泡的功能尚不明确。

  不同细胞来源的微粒表面蛋白和成分不同。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微粒最常见,但在疾病状态下,可出现其他类型颗粒(如来源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在有免疫激活或血管病变的疾病及肿瘤中,如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狼疮、硬皮病、脓毒症、妊娠及多种其他状态,可见微粒水平升高。

   微粒有何功能?

  微粒可作用于内皮细胞、成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及其他细胞,在血栓形成、抗原递呈中起作用,并可刺激细胞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促进趋化作用,诱导凋亡。微粒还具有致栓性,可转移具有生物活性的脂类,释放细胞因子,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可内吞核酸,作用于局部(例如关节)从而参与关节炎的发病。研究还发现,应用微粒刺激成纤维母细胞,可产生前列腺素E2、环氧合酶2,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的血小板微粒可刺激纤维母细胞释放白介素(IL)-1引起炎症反应,也可刺激B细胞激活因子(BAFF)的产生,而胶原受体糖蛋白Ⅵ是刺激血小板微粒产生的关键因素。

  总之,微粒是活化或死亡细胞释放的膜结合囊泡,可刺激滑膜成纤维母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从而导致关节破坏。微粒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激化关节局部炎症。微粒作为新的研究方向,有望成为研发阻断关节炎症和破坏的契机。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