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母乳性黄疸44例的临床治疗及文献回顾

2012-12-13 09: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5|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作者:成泉1,李戈彦2作者单位:1.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儿科,广东汕头515800;2.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广东汕头515800【摘要】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诊...

作者:成泉1,李戈彦2  作者单位:1.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汕头 515800;2.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广东 汕头 515800

【摘要】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诊治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患儿554例,确诊为母乳性黄疸者44例,笔者对这些患者的所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对 44例母乳性黄疸(BMJ)患儿治疗后,23例好转,21例治愈,其中有19例患儿在停喂母乳3 d后黄疸迅速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入院时的50%以下。所有病例中没有核黄疸发生。结论:母乳性黄疸可引起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其治疗干预方法多样,采取及时的干预可加速黄疸的消退,预后较好。
  【关键词】 母乳性黄疸(BMJ);临床分析;治疗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出生后1周最为常见,约占50%~75%,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严重者可死亡。随着母乳喂养的不断增加,母乳性黄疸(BMJ)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长[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患儿554例中被确诊为BMJ的44例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共诊治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患儿554例,男298例,女256例;其中确诊为BMJ 44例,男24例,女20例。44例均符合BMJ临床诊断标准:①母乳喂养或以母乳为主,黄疸在生后2~14 d内出现且持续不退;②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足月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220.5 μmol/L(12.9 mg/L),早产儿>256.5 μmol/L(15 mg/L);③发育正常,精神食欲良好;④排除其他原因(感染、溶血、缺氧、头颅血肿、肝功能障碍及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等)所致的黄疸;⑤停哺母乳2~3 d后黄疸迅速减轻或消退。
  1.2 方法:本组中黄疸程度以轻中度为主。轻度(血清胆红素<205.2 μmol/L) 者6例;中度(205.2~342 μmol/L)36例;重度(>342 μmol/L)2例,均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均<17 μmol/L。所有病例均予停母乳喂养3 d,3 d后无论黄疸消退与否,继续母乳喂养。按病情轻、中度黄疸予添加肠道益生菌、蓝光治疗、肝酶诱导剂、碳酸氢钠碱化血液等常规治疗,重度黄疸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白蛋白治疗。
  2 结果
  全部病例住院治疗时间3~11 d不等。其中23例好转,21例治愈。治愈病例中有19例患儿在停喂母乳3 d后黄疸迅速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入院时的50%以下,6~7 d痊愈出院。2例停喂母乳3 d后黄疸消退稍慢,经综合治疗11 d后出院。所有病例中没有核黄疸发生。
  3 讨论
  母乳性黄疸(BMJ)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文献报道中发病率约为1%~2%。随着对BMJ认识的提高,加之大力提倡母乳喂养,BMJ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从80年代起文献报道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所以,本地区BMJ实际发生率应该比本组报道的还多。自1985年起,随着对BMJ的认识,提出了早发型BMJ。目前BMJ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3],早发型与生理性黄疸不易鉴别,因其出现时间相重合,在生后2~7 d发生,但程度较生理性黄疸重、持续时间长,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临床上需加以注意;迟发型出现时间稍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甚至可持续到生后数月。
  BMJ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本病是在多因素作用下,由新生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2]。在母乳喂养时,喂奶频率、婴儿吸吮能力、喂水或葡萄糖或代乳品的频率和数量,在出生第1周内影响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如延迟喂奶、奶量不足或喂养次数减少,势必造成肠蠕动减慢,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胎粪内未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回吸收增加,这是早发型BMJ发生的主要原因。未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在肝脏中的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催化下合成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酐酶(β-GD)水平较高,活性强,能使连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酯链断裂,大量生成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可通过肠壁经门静脉重吸收到肝脏再进行处理,形成肠-肝循环,引起未结合胆红素回吸收增加,造成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有报道认为这与迟发型BMJ关系更密切,肠道菌群少也可能是BMJ发生的原因之一。肠道菌群可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吸收。有研究发现,新生儿胎粪内尿胆原<0.05 mg/kg,生后4周才明显增多,但仍占成人的1/10。人工喂养儿与母乳喂养儿的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显著,前者较接近成人。
  本病确诊后无需特殊治疗。如牛冬丽曾报道认为BMJ干预组与非干预组两组患儿于30 d、1岁时体格发育均值与中国正常小儿体格发育量表对照均属正常。新生儿20项NBNA>35分,1岁是DG值均在86分以上,1岁时查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均未发现有远期不良后果[4]。但由于BMJ目前尚缺乏实验手段加以确诊,因此无特异性诊断标准,只能在排除各种其他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疾病后才能诊断。而且中华医学会新生儿组2001年制定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中提到不能用一个固定的临界值作为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应为胎龄、日龄和出生体重而变化的多动态曲线,干预方案应建立在病史、病程、体检和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虽然本病预后良好,很少引起胆红素脑病[5],但BMJ并非绝对安全。有研究变明,早发型BMJ血清总胆红素>204 μmol/L时,会有听力异常的可能性,异常率为65%[6]。再者,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尤多,家长较重视,发现孩子黄疸大部分能及时就诊。目前大多数人对BMJ采取了干预治疗措施。冯自威等报道用清肝利胆口服液加妈咪爱加光疗治疗,廖友明等用四磨汤加思密达治疗,薛前进等用思密达加茵陈三黄汤家庭治疗,王文华用培菲康加思密达治疗,卢君等用思密达加茵栀黄治疗,应晓倩等用培菲康加茵栀黄治疗,黎瑞兰等报道新生儿抚触有助于BMJ的消退[7-12]。治疗结果均较满意,能促使黄疸早日消退。
  由此可见,新生儿BMJ在治疗上主要是添加肠道益生菌、蓝光治疗、肝酶诱导剂、思密达、或联合中成药制剂等治疗。添加肠道益生菌,能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降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光疗其作用主要是使未结合胆红素光异构化。选用具有降低血中胆红素,消退黄疸作用的中成药制剂。思密达是一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可防止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并可吸附胆红素随粪便排出体外,加速胆红素的排出。思密达与黏液糖蛋白结合有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不影响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达到退黄的目的。抚触可促进胎粪的排泄,其机制为:当抚触时,信息会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的释放,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婴儿吃奶次数,并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除[12]。
  综上所述,母乳性黄疸可引起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其治疗干预方法多样,干预方案应建立在病史、病程、体检和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进行,采取及时的干预可加速黄疸的消退,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儿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3.
  [2] 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8
  [3] 张国凤.BMJ的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6(3):131.
  [4] 牛冬丽,张 杰.BMJ干预与非干预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杂志,2010,8(15):240.
  [5] 毛 健,魏克伦.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6(18):409.
  [6] 李 娜.BMJ192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34.
  [7] 冯自威,唐义丽.BMJ83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8):163.
  [8] 廖友明,利汉其,刘新娥.四磨汤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黄疸42例疗效分析[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2):1065.
  [9] 王文华.培菲康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BMJ疗效观察[J].医学创新研究杂志,2008,21(5):147.
  [10] 卢 君,王一川,刘桂香.BMJ1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8,3(2):73.
  [11] 应晓倩,王有成.茵栀黄注射液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BMJ[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2010,4(1):104.
  [12] 黎瑞兰,郑 燕,王 宇.抚触治疗对新生儿BMJ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7):1554.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