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对围手术期结直肠癌患者 益生菌减小感染风险

2012-12-24 08: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6|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我国一项由两家医疗中心开展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表明,益生菌用于围手术期结直肠癌(CRC)患者,可减小术后感染并发症风险,风险减小与血清连蛋白(Zonulin)水平相关;研究同时提出了临床调控通路概念。该...


我国一项由两家医疗中心开展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表明,益生菌用于围手术期结直肠癌(CRC)患者,可减小术后感染并发症风险,风险减小与血清连蛋白(Zonulin)水平相关;研究同时提出了临床调控通路概念。

  该研究12月12日在线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 J Clin Nutr)。

  研究将150例CRC患者随机等分入对照组与益生菌治疗组,术前6天至术后10天口服给药。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的感染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益生菌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Zonulin水平(P<0.001)及术前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并可显著缩短术后发热及抗生素治疗时间(P<0.05)。

  ■ 研究者说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刘志华

  目前临床上益生菌主要用于治疗肠道微生态紊乱相关疾病,包括炎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

  CRC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达102万,死亡人数近53万;我国CRC发病率则更高。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手术本身引起的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率已大大下降,但术后并发症如尿路感染、肺炎、手术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发生率却居高不下,约为30%~55%。针对围手术期处理预防术后感染并发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系列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CRC围手术期使用益生菌防治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较少见,笔者研究团队有两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其中一项之前发表在《消化药理学与治疗学》(Aliment Pharmacol Ther)杂志的上海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将114例CR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干预组患者在术前6天至术后10天予以益生菌。

  结果发现,益生菌(两种乳酸杆菌+一种双歧杆菌混合物)可以显著增加CRC患者的上皮细胞电导值,降低通透性,减少细菌易位的发生;并可减少术后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回肠胆汁酸结合蛋白的增加,维持粪便中的细菌多态性,提高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加快术后患者的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最近研究显示,血清Zonulin分子可作为肠道通透性的一个标志分子。在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组长、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汪建平教授及笔者带领下,本次前瞻性研究人群扩大至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两个中心的样本量共约161例,发现益生菌发挥其肠屏障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Zonulin水平有关,从而降低肠道通透性,降低致病菌易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团队将益生菌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同其取得临床效果的途径结合起来,提出了“临床调控通路”(CP,因已有CRP缩写,因此只能采用CP这个缩写)这个新颖概念(novel concept,图),将分子机制与临床应用串联起来,有助于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

  研究展望 以上研究仅限于直接应用益生菌预防感染,而临床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耐受抗生素、低效、易位、增加细菌耐药性等缺陷,且可能增加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死亡率。笔者课题组的基础研究也证实,乳酸杆菌的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肠屏障保护作用,且能有效降低益生菌使用过程中的上述并发症,但相关临床研究尚未有报告。

  因此,笔者研究团队下一步将进行益生菌活性成分的临床研究,目前已在申请中,此研究将推进益生菌活性成分的基础-临床转化,对新药开发亦具有重要意义。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