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小儿肌性斜颈的鉴别与中医治疗

2013-1-17 09: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8|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作者:许丽,魏理珍,陈远青作者单位:310009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小儿推拿科【摘要】小儿斜颈原因很多,其中肌性斜颈发病率最高,也最适合做推拿治疗。但临床不可盲目治疗颈部的肌肉挛缩,而应对...

作者:许丽,魏理珍,陈远青  作者单位:310009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小儿推拿科

【摘要】小儿斜颈原因很多,其中肌性斜颈发病率最高,也最适合做推拿治疗。但临床不可盲目治疗颈部的肌肉挛缩,而应对其病因进行鉴别,排除骨性、继发性和代偿性斜颈,方能选择推拿手法、中药外敷、理疗等中医方法达到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软坚散结的作用,且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关键词】 斜颈/诊断; 中医药疗法; 推拿; 穴位疗法; 儿童
  小儿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头颈部向患侧歪斜、颜面部旋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的一种常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肿机化,表现为局部肿块,触之稍软,可随之移动,表面不红,无明显压痛,中医诊断为筋结;另一种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挛缩,表现为局部肿块不显,呈条索状,质较硬,中医诊断为筋挛。肌性斜颈若早期得不到合理治疗,随年龄增长畸形将逐渐加重,并严重影响外观形象,将对患儿的心理和未来生活造成不良影响。随着人们健康和美观意识的增强,斜颈已经引起了家长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现都积极配合治疗。对医者来说早期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更加重要,准确有效的诊断不但可以为患儿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更能让其在最佳的治疗时机得到有效治疗。
  1 小儿斜颈的病因及鉴别
  小儿斜颈的原因很多,其中肌性斜颈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不可盲目治疗颈部的肌肉挛缩,而忽视斜颈的不同病因,贻误了患儿治疗的最佳时期。除肌性斜颈外,临床上常见的斜颈还有:(1)脑瘫性斜颈:由于脑性麻痹导致颈部活动受限,在斜颈的表现基础上加上五软、五迟。(2)骨性斜颈:因颈椎骨先天缺陷,发育不良和外伤所致的颈斜。患者脖子短,发际低,头颈活动受限。X线片多为融椎、颈椎畸形、骨化、缺如、脱位等。(3)继发性斜颈:因颈部受损伤,炎症造成软组织挛缩、颈椎脱位、骨折或某些疾病继发的颈斜。(4)代偿性斜颈:因习惯、局部炎症、损伤保护局部,或斜视、视力、听力改变引起的代偿姿势。其中肌性斜颈和脑瘫性斜颈适合做推拿治疗,而其他则非推拿治疗的适应证。
  2 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治疗
  对于小儿肌性斜颈的保守治疗可以采用推拿手法、中药外敷、理疗等方法达到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软坚散结的作用,且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2.1 推拿治疗
  采用揉捏牵转法[1]。具体步骤如下:(1)推揉法:患儿仰卧位或被抱直立位,术者采用滑石粉作为介质,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揉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5 min,以舒筋活血。重点在块状物或条锁状处。(2)拿捏法:体位同上,术者用拇指、食指指腹捏拿、弹拨患侧胸锁乳突肌往返5 min,以松解其粘连。(3)牵拉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牵拉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幅度由小渐大,在生理范围内反复进行10~20次,以改善恢复颈部活动功能。(4)旋转法:体位同上,固定患儿双肩,在上法基础上,术者托住患儿头部向患侧肩部旋转10~20次。(5)接着再重复操作第一步。如伴有颜面部不对称及胸椎侧弯,可配合局部治疗。
  2.2 中药外敷法
  活血通络,消肿散结。方药:归芍煎加减:当归、赤芍、威灵仙各10 g,透骨草、伸筋草、海藻、昆布、丝瓜络各15 g。制法:上药加水煎取浓汁,备用。上药汁趁温,用毛巾浸透,在患部热敷,每日1或2次。注意避免烫伤。
  3 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的原因很多,先天的主要有遗传因素、宫内胎位不正等;后天的主要有产伤、感染等。而且在临床上发现肌性斜颈的患儿大多头颅比较大,这就导致出生时比较困难或在胎内容易向一侧倾斜。其他类型斜颈的原因也大致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的,表现与肌性斜颈基本相似,但在胸锁乳突肌处很少有挛缩或结节,即便是有通过仔细鉴别也是可以区分的。比如,眼性斜颈的鉴别除了胸锁乳突肌触诊还可以用:(1)单眼遮盖实验:可遮盖一眼,只用另一只眼视物,遮盖半小时后如果原先异常头位改善,甚至消失了,说明是眼性斜颈。(2)被动转头实验:双手抱住患儿头部,使之向相反方向倾斜及旋转,转动的时候,无阻力者,可能为眼性斜颈,有阻力者,可能是先天性肌性斜颈。耳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耳听力下降需要另一侧耳朵接收声音信号,所以习惯于用听力正常的耳朵倾斜向一侧去听,长期导致两侧胸锁乳突肌发育不均衡,形成斜颈,这种情况患儿的听力恢复后或者带上助听器后就会明显改善。所以在临床上如无胸锁乳突肌的肿块或挛缩,但患儿表现为斜颈,医者就应该全面考虑,可行X线检查了解患儿颈部和脊柱的骨结构情况。
  小儿肌性斜颈一旦确诊,临床疗效较好,但需要患儿、尤其是家长的耐心配合。因其疗程往往比较长,早发现早治疗,最佳治疗年龄在6个月以内,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要求家长在平时注意纠正患儿不正确的姿势,睡卧时可在头两侧各放置一个沙袋,以纠正头部姿势;在日常的生活中(如喂奶、怀抱、玩耍等),应采用与斜颈相反的方向,以帮助矫正斜颈。
  【参考文献】
  [1] 许丽,余慧华,褚海林,等.揉捏牵转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8):1819.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