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风梅 作者单位:475000 河南 开封,开封市妇产医院儿童保健科
【摘要】目的观察脑活素联合胞二磷胆碱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瘫患儿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言语语言治疗、中医推拿及理疗机器辅助治疗,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进行头部功能定位分区及肢体穴位注射,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依据患儿姿势与运动、反射发育、肌张力、肌力、关节活动度等综合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活素联合胞二磷胆碱穴位注射综合治疗小儿脑瘫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脑性瘫痪/药物疗法; 脑活素/治疗应用; 穴位疗法; 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目前国内外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运动疗法,在此基础上可选择应用作业疗法、语言、药物、物理因子、辅助用具、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本科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脑活素、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进行头部功能定位分区,体部穴位注射治疗50例脑性瘫痪患儿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05/201005开封市妇产医院儿童保健科收治住院的脑瘫患儿100例,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个月至3岁;痉挛型31例,不随意运动型6例,强直型3例,共济失调型3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1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个月至3岁;痉挛型30例,不随意运动型6例,强直型4例,共济失调型3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1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临床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长沙脑瘫会议确定的脑瘫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2)父母自愿接受治疗,期间无外院治疗者;(3)能耐受穴位注射并坚持治疗3个疗程者。 1.4 排除标准 (1)合并癫痫及内科疾病者;(2)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者;(3)局部皮肤有破损、炎症及感染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运动疗法(主要应用Bobath法和Vojta法)、作业治疗、言语语言治疗、中医推拿及理疗机器辅助治疗,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间隔1周进行第2疗程,共3个疗程。 1.5.2 观察组 在上述康复基础上应用脑活素注射液(依比威药品有限公司,批号:92984404)2~10 mL,胞二磷胆碱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0.25 g,生理盐水稀释进行头部功能定位分区,体部穴位注射,依患儿年龄及注射部位不同,每次每穴注射0.5~1 mL,每次选用10~15个穴位,两药隔日交替注射,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休息10 d进行下1个疗程,共3个疗程。选穴:头部主要依据靳三针及焦氏头针方案,体针主要依据大全方案,适当加减靳三针方案[2]。 1.6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由经过专门培训的1名主治医师依据患儿姿势与运动、反射发育、肌张力(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肌力(MMT肌力分级标准)、关节活动度等综合评定[2]。 1.7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1)显效:异常姿势消失,反射发育正常水平,肌张力正常或0~1级,肌力达到4级以上,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2)有效:异常姿势改善,反射发育基本正常水平,肌张力降低2个级别或1+级,肌力达到3级以上水平或较前提高1级,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范围;(3)无效: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改善。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行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婴幼儿时期脑的生长发育快,代偿性和可塑性强,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治疗,可以使损伤的脑组织在不断发育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代偿。 目前国内外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尚处于发展阶段,祖国传统医学治疗因其适用范围广,疗效明确而得到广泛运用。国内常用的有推拿按摩、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等。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以其独特疗效而引起关注,主要有头针、体针、穴位注射等。头针法是针刺疗法与现代医学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相结合的方法[3],能增加脑部的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循环,具有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可使患儿肢体肌力和关节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体针刺激躯干以及四肢的穴位,通过针感的传导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改善肢体功能[2]。有研究提出若在训练前实施针刺治疗,可以为体训提供有利的条件,改善肌张力失调状况,为姿势的保持和正常的运动模式训练提供保障;另外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平衡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康复训练效率[4]。 脑活素易透入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核酸代谢和蛋白合成,可提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材料,改善线粒体呼吸链,保持高能量物质的正常产生,促进神经元成活和生长,并改善脑内血循环,在防止神经细胞死亡方面有一定作用[5]。胞二磷胆碱能增加脑循环血量,使脑活素在脑脊液中含量升高,同时胞二磷胆碱能促进磷脂合成,提高脑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和摄氧量,二者联用在改善脑功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6]。 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直接用于穴位注射,既节约了治疗成本又可减少患儿因输液带来的不便;同时穴位注射有针刺穴位和注入药物的双重作用,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调整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穴位注射对小儿脑性瘫痪的功能改善有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 李晓捷,陈秀洁,姜志梅,等.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20,387. [3] 李霞,任莉,陈振辉.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5):441442. [4] 陈秀洁.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06. [5] 蒋惠珍,刘亚.脑活素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0):28282829. [6] 韩群英.脑性瘫痪中西医治疗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6.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