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红梅,王艳玲,许正香 作者单位:211700 江苏 淮安,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通腑泻热汤防治小儿高热惊厥的疗效。方法 将有高热惊厥史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抗感染、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自拟通腑泻热汤治疗,每日1剂,3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86.66%(26/30)和总有效率93.33%(28/30),均高于对照组60.00%(18/30)、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通腑泻热汤预防高热惊厥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 发热; 惊厥; 通腑泻热汤/治疗应用; 中医药疗法; 儿童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是婴幼儿时期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多数国家报告儿童患病率为2%~5%,国内约3.9%[1],并有较高的复发率。严重的高热惊厥可引起癫痫、智力低下及行为异常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许多学者主张对热性惊厥进行药物预防,可减少2/3的惊厥复发,改善热性惊厥患儿的预后[2]。笔者自2006年来运用中药自拟通腑泻热汤防治30例高热惊厥患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03/200903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有高热惊厥史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5岁,平均(2.56±0.75)岁;病程0.5~36 h,平均(9.21±2.72)h;简单型热性惊厥史23例,复杂型7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5岁,平均(2.59±0.81)岁;病程0.5~36 h,平均(8.67±2.25)h;简单型热性惊厥史25例,复杂型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年龄在6个月至3岁,最后复发年龄不超过6岁;(3)惊厥发作抢救后患儿神智清醒者。 1.4 排除标准 (1)癫痫、颅内感染、器质性病变、代谢性疾病者;(2)治疗前神经系统异常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抗感染药物治疗原发病,及时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自拟通腑泻热汤治疗。方药组成:大黄藤、莱菔子、白芍、僵蚕各10 g,蝉蜕、枳实各6 g,钩藤、甘草各3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3 d为1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本次发热未发生惊厥发作;(2)有效:24 h内无惊厥发作,在24 h后出现惊厥;(3)无效:24 h内出现惊厥[4]。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山东大学陈国民博士开发的简明统计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副反应 两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副反应发生。 3 讨论 高热惊厥是儿科疾病的危急重症,高热惊厥首次发病后30%~40%可能再次发作,部分患儿可在高热惊厥后发生脑损伤,引发癫痫、智力低下及行为异常的神经系统后遗症[5],因此预防高热惊厥的发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医学采用苯巴比妥或安定口服,但长期应用,不仅会增加患儿的心理负担,给患儿亦带来头昏、嗜睡等副反应;且反复多次使用,可产生成瘾性,如骤停还可出现戒断症状如兴奋、焦虑、震颤等[6]。因此,有必要探索更为合适的防治方法。 高热惊厥属于祖国医学“急惊风”范畴,其发病多由热盛生痰,痰热生风,风盛生惊所致。故热盛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所在;清热为治疗的首要任务。笔者自拟通腑泻热汤治疗,本方并不用清热止惊药为主药,而以通腑药为主药,使腑气下通、热有出路;同时还有助于改善患儿饮食,增强正气以利抗邪。君药为大黄,其有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导滞作用,同时有明显拮抗内毒素作用,能抑制内毒素发热及其病理损害[7]。臣药为莱菔子、枳实,莱菔子消食除胀,有清除小肠内容物作用[8];枳实能增强平滑肌的收缩强度和持续时间,有消除小肠内容物的作用[9]。佐药为僵蚕、钩藤、蝉蜕,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僵蚕醇水浸出液对小鼠、家兔均有催眠、抗惊厥作用;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现代研究有镇静和降压作用[10];蝉蜕疏散风热,通络,息风止痉,蝉蜕醇提取物和水提物均具有抗惊厥作用[11]。使药为白芍、甘草,白芍养肝柔肝,敛阴熄风,药理研究有镇痛和解痉作用[12];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全方合用,则腑通,热出,惊止。全方取“上病下治”之意,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卫东.定惊汤防治高热惊厥76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02,17(5):1920. [2] 杨晓光,赵智,韩垒.小儿高热惊厥防治进展[J].临床荟萃,2004,19(8):473474.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56. [4] 董明文,尚玉金.口服安定预防高热惊厥的体会[J].泰山卫生,2003,27(1):20. [5] 李瑞林,和光祖.癫痫、高热惊厥与脑损伤[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4,21(3):150153. [6] 钱漪,沈时霖.儿科临床药物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54356. [7] 康玉亭,康小刚.小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60例[J].陕西中医,2005,26(10):1041. [8] 陈景华,李铁男,李季委.莱菔子油对大鼠大肠间接运动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1):23. [9] 张启荣,唐俊明,彭吉霞,等.厚朴、枳实煎剂对兔离体回肠运动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6):453. [10] 王盟,刘卫.钩藤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6,25(3):360362. [11] 安磊.蝉蜕的抗惊厥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5):3536. [12] 韩连凤,刘发.中药白芍的止痛作用[J].黑龙江医药,2006,19(3):219.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