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帼,崔伟伦,何意红 作者单位:511400 广州,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炎症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重症肺炎极低出生体重儿17例为重症肺炎组,选取同期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例为对照组,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并进行比较。结果 重症肺炎组早产儿PT、APTT、TT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症肺炎患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对有明显病理性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积极进行病因治疗。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血液凝固障碍; 婴儿,小于胎龄 病理性凝血障碍伴或不伴明显的出血在新生儿中相对常见,特别是在早产儿感染、缺氧等状态下,出现凝血功能明显障碍时,可引起颅内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理状况,从而影响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国外有学者研究提示用凝血相关指标可提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程度[1],国内亦有学者研究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小儿凝血和纤溶状态的改变情况[2],但对未达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标准又患有严重肺炎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凝血功能变化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探讨重症肺炎时极低出生体重儿自身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期早期发现患儿可能出现的病理性凝血障碍现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06/201002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重症肺炎早产儿17例,为重症肺炎组,其中男8例,女9例;出生0~14 d;胎龄31~33周;体质量1 000~1 500 g。选取同期在本科住院的早产儿1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5例,女7例;出生0~14 d;胎龄31~33周;体质量1 000~1 500 g。两组患儿在性别、日龄、胎龄、体质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儿科学》第5版[3]中重症肺炎、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2)出生0~14 d;(3)早产儿;(4)极低出生体重儿。 1.4 排除标准 (1)有窒息病史者;(2)Ⅱ级以上肺透明膜病者。 1.5 检测方法 采桡动脉血3 mL用sysmexCA6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日本东亚)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采用sysmex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东亚)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小板。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早产儿PT、APTT、TT、血小板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早产儿PT、APTT、TT、血小板比较表1结果表明,重症肺炎组早产儿PT、APTT、TT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新生儿期维生素K的胎盘转运不足以建立充足的储备,新生儿肠道内缺乏细菌维生素K合成,故出生时新生儿血中维生素K水平普遍低,而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血中维生素K水平更低。出生时维生素K依赖的促凝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形式和自然抗凝因子蛋白质C、蛋白质S的生理水平均较低[4]。如果维生素K缺乏,Ⅱ、Ⅶ、Ⅸ、Ⅹ因子只是无功能的蛋白质,不能参与凝血过程。早产儿肝功能发育不成熟,使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早产儿纤维蛋白产生亦少。 当早产儿患有重症肺炎时,多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6、8等及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内皮细胞还可表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并加速凝血酶的产生[5];同时,内皮损伤造成炎症反应加剧,引起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进一步释放,加重炎症/凝血反应,产生过量的凝血酶,导致凝血持续地激活,多种凝血因子消耗。且当患有重症肺炎时,患儿有缺氧存在,可致酸中毒。缺氧、酸中毒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释放,激活内外源性凝血途径[6],同时释放的内皮素,导致肺血管收缩,加重缺氧;由于凝血因子Ⅱ、Ⅴ、Ⅸ、Ⅺ均是在肝内合成的凝血酶,缺氧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此外炎症介质及由于缺氧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引起脑部微血管内皮的损伤,使前列腺环素产生减少,激活血小板活化因子并生成增加,从而激活血小板,引起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同时损伤部位暴露出的纤维使大量的血小板在此处聚集,消耗增加,所以循环中的血小板减少[7]。 凝血功能初筛试验可以初步反映凝血系统的状态。P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水平;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水平;TT检测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障碍[4]。由于炎症介质和缺氧的诱导,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加上低出生体重儿自身凝血因子合成水平低以及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反映其凝血因子水平状态的PT、APTT及TT就会延长,血小板减少。故本研究中可看到重症肺炎组患儿PT、APTT较对照组患儿延长,血小板较对照组患儿减少。 病理性凝血障碍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可发展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应对围产期有高危因素尤其是有重症肺炎的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积极进行病因治疗,避免其炎症凝血机制失控而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多系统功能损伤,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Agapakis DI,Tsantilas D,Psarris P,et al.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ion biomarkers may help predict the severity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Respirology,2010,15(5):796803. [2] 李艳红,刘斌,王晓冬,等.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与纤溶功能动态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8):14321434. [3] 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9. [4] Rennie JM.罗伯顿新生儿学[M].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829,831. [5] 陈淼,戴李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8):547549. [6] 毕道濯,赵建刚.窒息新生儿凝血功能状态的研究[J].中国小儿血液,2005,10(5):198201. [7] 毕玫荣,张岩.新生儿凝血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16(1):1517.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