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丽仪,刘明伟,廖珊,苏健,岑浓秀 作者单位:528000 广东 佛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分析71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儿科败血症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不同年龄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变化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71例中新生儿35例(占49.30%);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新生儿居多;新生儿组白细胞可无明显改变,CRP升高与细菌感染相关,与年龄无关;在病原体构成上,以革兰阴性菌较多(占54.93%),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占19.72%);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100%耐药。结论 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各异,血白细胞改变不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CRP升高较白细胞变化灵敏,及时行血培养可明确诊断;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菌较多,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早期积极治疗可得到满意疗效。 【关键词】 败血症; 危重症; 急救; 儿童 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各异,病情凶险,血培养需要等候时间,病原菌未明确前使用广谱抗菌素,易掩盖病情,造成耐药菌增加。为了解患儿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变化特点及小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细菌分布、细菌耐药情况,现对本院2004/2010住院血培养阳性71例败血症患儿进行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01/201012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败血症患儿71例,其中男44例,女27例,男∶女=1.63∶1;年龄1 d至13岁,年龄中位数为0.11(0.1~1.1)岁。新生儿35例,>1个月患儿36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败血症及2003年制订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2]标准。 1.3 纳入标准 (1)0~14岁血培养阳性的住院患儿;(2)年龄0~14岁。 1.4 病原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3]操作要求进行分离培养。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VITEK232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和ATB Expression半自动检测仪及配套细菌鉴定和药敏试条进行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测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1999年推荐的抑制剂增强纸片法进行[4]。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及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ESBLs阳性)购自卫生部临检中心。 1.5 观察指标 患儿临床表现,血常规、CRP、血培养病原菌构成、药敏及治疗结果。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发热或体温不升48例,其中>1个月33例;气促12例;拒食或进食减少10例;皮肤脓疱疹或脐部感染10例;烦躁不安、反应低下或抽搐9例;肝脾肿大7例;面色苍灰5例;病理性黄疸3例。 2.2 血常规和CRP 白细胞升高33例,正常26例,减低12例;CRP升高34例,正常37例。见表1。表1 新生儿与>1个月患儿白细胞与CRP变化表1结果表明,两组白细胞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培养病原菌构成情况 见表2。表2 血培养病原菌构成情况表2结果说明,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菌较多,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 2.4 部分血培养菌药物敏感结果 2.4.1 表皮葡萄球菌药物敏感 见表3。表3 18例表皮葡萄球菌药物敏感结果由表3可见,表皮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烷、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头孢西丁、红霉素耐药率高。 2.4.2 大肠埃希均药物敏感 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100%耐药,见表4。表4 14例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结果 2.5 治疗转归 71例中痊愈61例,放弃治疗6例,死亡4例。 3 讨论 败血症是指各种病原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得到繁殖与播散,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并诱导细胞因子引起严重毒血症和全身性感染,是儿科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医院内败血症发病率为0.11%,而在新生儿,其发生率占活产婴的1‰~10‰[5],病死率为10%~50%[6]。小儿出生后,虽然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均已成熟,但其免疫反应低下。因此,新生儿在产前、分娩时、产后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本研究病例中,新生儿占35例(49.30%),因此,年龄越小,越需警惕败血症的发生。 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发热、体温不升;但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可体温正常,仅表现拒食或进食减少、反应低下或抽搐,体格检查可见面色苍灰、肝脾肿大、病理性黄疸等表现。年幼儿出现与年龄不相符的体征,应注意败血症的可能。 辅助检查方面,白细胞改变在新生儿组51.4%表现为正常,31.4%升高,而非新生儿组22.2%表现为正常,61.1%升高,两者在白细胞改变和白细胞升高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新生儿败血症白细胞变化不明显,不能单纯根据白血细胞正常就排除败血症的存在。CRP变化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RP升高与细菌感染相关,与年龄无关;在怀疑存在败血症时,及早做CRP检查,有助早期诊断。 病原菌构成方面,革兰阴性菌稍多;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多见,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居多。在药物敏感方面,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丁胺卡那、亚胺培南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较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100%耐药。表皮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烷、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头孢西丁、红霉素耐药率高。 因此,在诊断小儿败血症时,不但要考虑其临床表现,还需结合患儿年龄特点分析血常规、CRP结果,在新生儿败血症时血白细胞可表现正常,CRP是协助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在治疗方面,结合临床感染部位,考虑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细菌耐药性,指导早期经验性治疗,待病原菌明确后,行针对性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经过早期合理用药,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38948.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3]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55836,890920. [4] Ferraro MJ,Craig WA,Dudley MM.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Ni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 [S].NCCLS,1999:3236. [5]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2349. [6] 姜毅.新生儿败血症诊疗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2):6972.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