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素丽,窦坦凤,李文妍 作者单位:261041 山东 潍坊,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治疗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发生便秘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继续维持治疗前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采用药物治疗,即口服微生态制剂,必要时应用开塞露;观察组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强化基础治疗,包括合理饮食、足量饮水、增加活动量、排便习惯训练及心理行为治疗。15 d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6%(43/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2%(30/4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治疗即基础治疗加药物治疗脑瘫患儿便秘疗效显著。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便秘/治疗; 药物疗法; 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1],除运动障碍以外,患儿还常出现便秘问题。长期及严重便秘可造成肠胃功能紊乱、新陈代谢异常、内分泌失调、食欲不振、睡眠差、精神紧张等,影响脑瘫患儿的身心健康、社会心理发育及康复治疗,因此早期及时控制便秘不容忽视。但对于脑瘫患儿便秘的治疗,有些临床医师过多地强调药物治疗,往往忽略了基础治疗的重要性,不仅远期疗效不满意,而且容易造成药源性腹泻的发生。笔者采用药物加基础治疗脑瘫患儿的便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06/201105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收治脑瘫患儿155例,其中92例(59.4%)在治疗期间有过不同程度的便秘,年龄10个月至9岁。将92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0个月至9岁。对照组44例,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10个月至9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便秘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便秘诊断标准的脑瘫患儿;(2)便秘病程1~6个月。 1.4 排除标准 引起严重便秘的巨结肠疾病及肛肠疾病(如肠狭窄、肠梗阻、肥厚性幽门狭窄等)。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继续维持治疗前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采用药物治疗,即口服微生态制剂,对于大便嵌顿和需要迅速通便者,可选用开塞露,根据年龄给予适宜剂量。 1.5.2 观察组 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强化基础治疗,包括合理饮食,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使膳食纤维入量达到或接近治疗标准[即膳食纤维(DF)=年龄+(5~10 g/d)];足量饮水,饮水量随季节、气温及运动量适度调节;增加活动量,除常规康复训练外,鼓励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训练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限时排便,一般5~10 min,不论其是否排便,不要长期蹲坐,年长儿训练正确的排便用力方法;对有排便疼痛经历、恐惧排便的患儿,进行心理疏导、抚慰以消除恐惧心理。两组治疗均15 d为1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1)显效:每日排大便1次,为成形软便,无排便费力及哭闹;(2)有效:每1~2 d排大便1次,为成形干便,排便费力改善,无哭闹;(3)无效:便秘症状无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正常人群小儿便秘的发生率为0.3%~28%[3],笔者通过对155例脑瘫儿长期观察发现,有59.4%的患儿经常有便秘的发生,比正常儿童多发。小儿便秘的常见原因主要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活动过少、排便习惯不良、精神因素等特发性因素[4]。(1)运动因素:脑瘫患儿由于运动功能障碍,运动量相对较少,肠蠕动随之减少,因此容易发生便秘。根据患儿身体状况制定规律的运动计划,加强康复训练,积极改善脑瘫儿童的脑功能,增强运动能力,增加运动量,可改善便秘症状、减少便秘的发生。(2)饮食因素:除肢体运动障碍外,26%~100%的脑瘫患儿合并口咽运动功能障碍[5],导致咀嚼和吞咽困难,或因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摄入不足,易引起排便困难。脑瘫儿比正常儿童更应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合理饮食主要是指膳食纤维(水果、蔬菜及粗粮)的摄入[6],6个月以上的脑瘫儿应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另外,对脑瘫患儿早期进行进食能力及口咽运动训练能改善其进食功能[7],可从一定程度上预防便秘的发生。(3)排便习惯及精神因素:脑瘫儿控制大便时间比正常儿童延迟,往往不会运用腹部用力动作,恐惧便盆,或常常受到情绪、环境的影响,沉溺玩耍而忘记排便。排便训练是矫正脑瘫患儿便秘的一种重要方法,18个月以上的脑瘫儿可进行此项治疗。唯有定时、规律的排便,解除心理障碍,才能将用厕的训练引向成功,并能防治便秘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脑瘫患儿的便秘采取综合治疗,即基础治疗加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急性便秘应以药物治疗为先导,同时强化基础治疗,待正常排便反射建立,便秘症状缓解,则将药物减量至停药,以基础治疗维持,可获得满意持久疗效。出于儿童用药安全性的考虑,治疗药物常常选择微生态制剂、渗透性通便剂、胃肠动力药等,以前两者为首选。有资料表明,便秘患儿存在肠菌群失调问题,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可降低肠道pH值,刺激肠蠕动,改善肠内发酵过程,有通便作用[8]。开塞露可以暂时解决孩子便秘问题,但开塞露属高渗性泻药,治标不治本,不宜长期使用,否则不但效果不佳,反而会形成依赖加重便秘。从便秘的常见原因分析,基础治疗是关键,不仅有治疗作用,而且也是预防其复发的重要措施。总之,脑瘫患儿容易发生便秘,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及时治疗,以减少便秘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树春,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9186.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31285. [3] Benninga MA,Voskuijl WP,Taminiau JA.Childhood constipation: is there new light in the tunnel?[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4,39(5):448464. [4] 蔡雪梅,高飞.小儿便秘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7273. [5] Reilly S,Skuse D,Poblete X.Prevalence of feeding problems and oral motor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 community survey[J].J Pediatr,1996,129(6):877882. [6] 王宝西,王茂贵.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12. [7] 叶雯,余建敏,吴文略.早期干预改善脑瘫患儿进食功能的效果[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6):451452. [8] 李萍,杨敏.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和处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3):177178.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