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学英 作者单位:110101 沈阳,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观察炎琥宁注射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病例单双号法分成两组,每组各130例。两组病例均同时伍用头孢哌酮舒坦钠控制感染,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组给予炎琥宁注射剂5~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5~7 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128/130),对照组78%(110/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无副反应发生。结论 炎琥宁注射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疗程短、显效快,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炎琥宁注射剂/治疗应用;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儿童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1]。本病自1957年首次发现于新西兰后,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国内于1981年在上海首次报道[2],近年来手足口病在中国不断流行,2007年夏季江苏省沛县[3]、2008年春季安徽省阜阳地区均出现手足口病爆发流行,且少数表现为重症,并有部分重症患儿死亡[2]。为此,卫生部于2008年将手足口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丙类传染病。为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本科于200805/201105应用炎琥宁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05/201105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儿科共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260例,按病例单双号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0例。观察组中男91例,女39例;对照组中男82例,女48例。两组患儿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10岁,其中10个月至1岁3例,~3岁165例,~5岁78例,~10岁14例。两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伴有口腔、手、臀部、足等部位2个或2个以上的皮疹或疱疹。外周血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并需住院治疗的患儿;(2)患儿家长配合并知情同意;(3)就诊前未使用药物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1)口蹄疫患儿;(2)疱疹性咽峡炎;(3)风疹;(4)水痘。 1.5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头孢哌酮舒坦钠控制感染,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10~15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组给予炎琥宁注射剂(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9060210,09070630,10030930,10101120)5~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5~7 d。 1.6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及总有效率、副反应等。 1.7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1)显效:为3 d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渐消退;(2)有效:4 d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渐消退;(3)无效:治疗5 d体温仍不能正常。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5]。大部分病例表现为自限性,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发生。少数病例合并脑膜炎、肺出血、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对学龄前儿童威胁较大。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多次在世界各地流行。国内于198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此病后,全国各地都相继报道了手足口病疫情。因此,卫生部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区医疗机构全力抗击手足口病,做好防控工作。 炎琥宁注射剂是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天然植物穿心莲叶中提取的穿心莲内酯,经人工半合成制成穿心莲内酯,它能增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促进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增加垂体前叶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合成,具有灭活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6]。本科2008-05开始大量接诊手足口病患儿以来,至2011-05共有病例700余例,其中大多数患儿以发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首要特征。大部分患儿由于症状轻,口服罗红霉素和清开灵等抗炎抗病毒药物,或合并其他病症没有纳入本次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副反应发生。因此,头孢哌酮舒坦钠加炎琥宁注射剂静脉滴注对手足口病的治疗,值得基层医疗单位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 赵成松,赵顺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和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19-421. [2] 邓翠兰,吴道荣.注射用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2):87-88. [3] 戚庆峰.射用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分[J].中外医疗,2007,(20):21. [4]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 [5] 吴亦栋,尚世强,陈志敏,等.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7):535-539. [6] 吕为萍,李建友.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250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26-3027.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