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春明 作者单位:033500山西 吕梁,山西省岚县人民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观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等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6个月至1岁每次5 mL,每日2次;~2岁每次5 mL,每日3次。治疗5~7 d,观察患儿大便、体温及脱水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55/6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4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应用; 轮状病毒感染; 腹泻/药物疗法; 儿童 秋季腹泻是秋、冬季小儿最常见的腹泻病,据文献报道80%的秋季腹泻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主要病毒为轮状病毒[1]。对于病毒感染性腹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该病起病急,常因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甚至累及心血管,神经系统而威胁婴幼儿的健康与生命[2]。对于秋季腹泻的治疗备受医生和患儿家长的关注,现在国内外公认的口服或静脉补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死亡率,但都不能有效地减轻症状和缩短疗程,且尚无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多采用肠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活菌制剂,饮食营养及支持治疗,但对部分患儿效果不佳。本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秋季腹泻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05/201105山西省岚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秋季腹泻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6个月至1岁38例,~2岁22例,平均(1.2±0.3)岁。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6个月至1岁36例,~2岁24例,平均(1.3±0.2)岁。两组患儿平均病程2.5 d,两组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关于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及脱水症的分类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轮状病毒肠炎的诊断标准;(2)年龄6个月至2岁;(3)病情为轻、中、重度秋季腹泻;(4)家长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细菌感染性腹泻;(2)迁延性或慢性腹泻患儿或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3)已使用或正在使用其他治疗药物者;(4)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造血系统疾病;(5)急性腹泻合并重度营养不良。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及对症等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口服。用法:6个月至1岁每次5 mL,每日2次;~2岁,每次5 mL,每日3次,3 d为1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72 h,体温下降至正常,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呕吐、腹痛等全身症状消失;(2)有效:治疗72 h,体温降至37.8 ℃以下,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改善,呕吐、腹痛等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72 h,仍发烧,大便性状和次数及呕吐、腹痛等全身症状无改善或恶化[3]。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两组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秋季腹泻患儿疗效比较见表1。表1 两组秋季腹泻患儿疗效比较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多发生在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此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婴幼儿肠壁薄,通透性强,屏障功能差,病毒直接侵犯小肠黏膜,使其绒毛上皮脱落,细胞结构破坏,病毒大量繁殖,肠道局部出现病理损害,加之肠蠕动快,因而影响小肠吸收电解质的能力,并影响乳糖酶活性,使乳糖水解减低导致渗透性腹泻,同时改变了肠道内环境,使正常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到破坏,临床表现为病初1~2 d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也可侵犯多个脏器,可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肌受累[1]。 病毒唑虽为广谱抗病毒药,但因其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过强,易产生赖药性,临床疗效受到限制[3]。止泻药早期应用可阻止胃肠道内滞存的各种有毒物质的排泄,加重病情。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避免了病毒唑的不足,增强了抗病毒作用,体温下降明显,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快,呕吐、腹痛等消失快,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愈率。中药制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具有抗炎、抗病毒及解热和调节免疫的作用,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等中药材提取精致而成,其中蒲公英淄醇、豆淄醇、谷淄醇具有抑菌、抗病毒,抗毒素及抗炎作用;板蓝根具有清热抗病毒、抗菌的作用,其通过杀灭体内的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清除引起发热的自由基和致热源等因素而退热,在低热的情况下,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不但能够有效的退热,还能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免疫力,提高抵抗力;苦地丁具有抗炎、镇痛、抑菌作用;黄芪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四药相配,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力。其止泻机制主要是抑制病菌以消除病因,调整及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促进肠道消化吸收的恢复,抑制肠蠕动,能快速解除患儿的发热症状,明显改善腹泻患儿的症状,缩短腹泻患儿的病程,该药疗效高、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6.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9. [3]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