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永宏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长县人民医院检验科,陕西 延长 717100
【摘要】目的:了解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主要病原菌检验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对168例出院诊断为上呼吸道细菌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痰标本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到致病菌60株,革兰阴性杆菌45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药敏结果以碳青酶烯类、三代头孢、喹诺酮类敏感,革兰阳性球菌药敏以万古霉素敏感。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上呼吸道感染合并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治疗中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关键词】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药敏分析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感染病原菌耐药性日趋增多[1]。故了解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变迁规律性,合理选择药物,能为临床医生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提供有力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1年4月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68例,都为细菌感染患儿,排除病毒感染患儿。男100例,女68例。年龄1.5~12岁,平均(6.8±1.5)岁。住院天数2~28 d,平均(10.32±5.52)d。 1.2 细菌耐药性分析 1.2.1 细菌采集:所有患儿采用痰试验:以患儿痰物作为标本,收集于无菌集痰管内,立即送医院检验科处理。在吸痰管插入过程中,不作认合吸引,到达深部后不用NaCl溶液直接吸出痰物,以后每隔3天采集1次。 1.2.2 细菌鉴定:痰物标本以划线法接种于相关培养基平板内,经37℃培养箱,2 d培养箱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进行革兰检验染色,根据染色分类情况,对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行进一步细菌分离。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分析。质控菌株:大肠埃氏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肺炎链球菌(ATCC49619)均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2.3 耐药性分析:本文标本都采用常规琼脂扩散法测定药物对分离菌的抑菌圈直径,将可疑菌落用0.45%盐水稀释成菌悬液,然后用无菌棉杆沾取菌悬液并沿管壁挤压多余水份,放在相关琼脂平板上均匀涂抹,把药敏纸片贴在平皿上,纸片间距25 mm左右,放在37℃培养箱过夜,记录抑菌直径,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10年版)标准判定药敏结果。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共分离到致病菌6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5株(75.0%),其中前5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16例(26.7%)、大肠埃氏菌12例(20.s0%)、鲍曼不动杆菌8例(13.3%)、肺炎克雷伯菌6例(10.0%)、阴沟肠杆菌3例(5.0%)。革兰阳性球菌10株(16.7%),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8.3%),肠球菌4例(6.7%),肺炎链球菌1例(1.7%),真菌5例(8.3%),白色念株菌4例(6.7%),其他真菌1例(1.7%)。 2.2 耐药情况:笔者对分离到的革兰阴性杆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多种抗生素药物敏感检测。革兰阴性杆菌的药敏结果以碳青酶烯类、三代头孢、喹诺酮类敏感,革兰阳性球菌药敏结果以万古霉素敏感。具体情况见表1。表1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耐药分析 3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先进诊疗技术的引用,重危患儿生存期得以延长[2]。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增加,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广谱抗菌药物及各种侵袭手段的广泛应用,致使临床呼吸道深部病原菌感染日益增多且日趋复杂化,病原菌耐药情况亦较为复杂,常导致致死性终末感染[2]。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依照不同地区、医院、病房、患儿群体、诊断取材及抗生素使用等而有所不同。 在细菌耐药性方法,革兰阴性杆菌的药敏结果以碳青酶烯类、三代头孢、喹诺酮类敏感。革兰阳性球菌药敏结果以万古霉素敏感。原因考虑:①患儿本身一般情况差,存在心脏及肺部多器官功能障碍[3]。②患儿机体长期缺氧状态,致使机体正常菌群发生移植,导致移植菌与宿主关系发生改变,宿主清理移植菌能力下降,使之成为定植菌,导致感染发生[4]。 总之,革兰阴性杆菌是上呼吸道感染合并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治疗中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Apostolopoulou E,Bakakos P,Ka Tostaras T,et 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4 multidisciplinary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athens,greece[J].Respir Care,2009,48(7):681. [2] 梁伟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38例[J].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1):998. [3] 郭志强.慢性阻塞行肺疾病60例院内获得性真菌感染与耐药性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2):185. [4]T homson KS.Controversies about extended spectrum and Amp C beta-lactamases[J].Emerg Infect Dis,2001,7(2):333.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