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64例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2013-4-1 09: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3|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作者:张兰豫作者单位:730900甘肃白银,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摘要】目的总结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20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呕吐、腹胀和胃潴留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最常见的临床表...

作者:张兰豫  作者单位:730900甘肃 白银,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总结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20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呕吐、腹胀和胃潴留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呕吐发生比例最高,胃潴留发生比例最低。结论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以出生体质量越低和胎龄越小,其比例越高。胎龄、出生体质量较低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多见,而较大的早产儿则以呕吐多见,胃潴留的发生则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表现明显。单一症状中,呕吐发生比例最高,胃潴留发生比例最低;复合症状中,呕吐和胃潴留、胃潴留和腹胀、呕吐和腹胀、呕吐胃潴留和腹胀发生的比例差异不大。
  【关键词】 婴儿,早产; 喂养不耐受; 呕吐; 胃潴留;
  随着医学的发展,早产儿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已得到有效控制,存活率增加。但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营养因素在改善早产儿生存和促进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早产儿喂养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开始肠道喂养后,经常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问题,影响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研究证实,胎龄越小,消化系统的协调运动功能差,胃肠激素水平亦较低,早产儿的胃排空能力与足月儿相比是延迟的,且因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易发生胃食管反流[1]。本研究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利于临床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506/200910在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住院的220例患儿,男149例,女71例,男女比例为2.1∶1;出生体质量为900~2 350 g,胎龄29~36周;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共64例,男42例,女22例。
  1.2 诊断标准
  开始肠道喂养后临床上有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症状体征中的一项或多项。呕吐指呕吐次数每日≥3次;胃潴留指喂奶前抽取的胃残留液>2 mL/kg或为咖啡色或胆汁样胃内容物;腹胀根据医护人员的临床判断。呕吐、腹胀、胃潴留发生时间为第一次出现这些症状的日龄[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早产儿的诊断标准;(2)入院时日龄<7 d者;(3)符合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者。
  1.4 排除标准
  (1)有消化系统先天畸形者;(2)能正常胃肠道喂养的早产儿;(3)入院时日龄>7 d者。
  1.5 治疗方法
  喂奶前0.5 h给予口服或胃管内注入四磨汤口服液每次0.3~0.5 mL/kg,每8 h 1次,联合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1.6 观察指标
  呕吐及腹胀消失时间,残奶量情况。
  2 结果
  2.1 喂养不耐受各种症状发生比例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各种症状发生比例不同,呕吐发生比例最高,达到40.6%,其次是腹胀和胃潴留,分别达到了21.9%和14.1%。两种以上症状同时出现的比例相对较低,且发生比例的差异不大,呕吐和胃潴留、胃潴留和腹胀、呕吐和腹胀、呕吐胃潴留和腹胀发生的比例分别为6.2%、4.7%、7.8%、4.7%。
  2.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不同出生体质量间的分布
  见表1。表1 64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不同出生体质量的分布情况表1结果表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不同出生体质量的分布情况为:呕吐的发生比例随出生体重增加而升高;腹胀的发生随出生体重增加而减少,出生体重对胃潴留的发生比例无明显影响。出生体重大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以呕吐多见,而小早产儿则多表现为胃潴留、腹胀。
  2.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不同胎龄间的分布
  见表2。表2 呕吐、腹胀、胃潴留在不同胎龄间的分布情况表2结果表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不同胎龄的分布情况为:呕吐的发生比例随胎龄增加而升高;腹胀、胃潴留的发生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少,胎龄大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以呕吐多见,而胎龄小早产儿则多表现为胃潴留、腹胀。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各种症状发生比例不同,呕吐发生比例最高,其次是腹胀和胃潴留。两种以上症状同时出现的比例相对较低,且发生比例的差异不大。
  单一症状中,呕吐发生比例最高,胃潴留发生比例最低。其原因由于呕吐的发生比例随胎龄增加而升高,胎龄>32周时,随胎龄的增加呕吐的发生比例增加更明显,且在64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中,<32周的早产儿只有18例,>32周的早产儿达46例,故呕吐的发生比例最高。胎龄越小,消化系统的协调运动功能差,胃肠激素水平亦较低,胃肠动力发育不成熟,尤其胎龄<31周时,小肠呈低幅而无规律收缩,几乎无推进性活动。其小肠、大肠活动也欠成熟[3],胎龄较小的早产儿较易出现腹胀、胃潴留。
  复合症状中,呕吐和胃潴留、胃潴留和腹胀、呕吐和腹胀、呕吐胃潴留和腹胀发生的比例差异不大,其原因由于单一症状出现后、及时给予治疗,使其他症状早期得到干预,致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出现的概率降低。
  在早产儿开始喂养后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9.1%,与常艳美报道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28.5%基本一致[2]。临床特征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潴留。是由于胃排空能力、胃肠动力及食管功能障碍引起,而这些都与胃肠道平滑肌发育不成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差和胃肠激素水平低有关[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不同出生体质量的分布情况为:呕吐的发生比例随出生体质量增加而升高,出生体质量在<2 000 g时,随出生体质量增加呕吐的发生比例增加明显,出生体质量在>2 000 g时,随出生体质量增加呕吐的发生比例增加变化不明显;腹胀的发生随出生体质量增加而减少,出生体质量<2 500 g时,随出生体质量增加腹胀的发生比例减少较徐缓,出生体质量在>2 500 g时,随出生体质量增加腹胀的发生比例明显下降;胃潴留的发生则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表现明显,出生体质量在>1 500 g时,出生体质量对胃潴留的发生比例无明显影响。出生体质量大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以呕吐多见,而小早产儿则多表现为胃潴留、腹胀。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不同胎龄的分布情况为:呕吐的发生比例随胎龄增加而升高,胎龄<32周时,随胎龄的增加呕吐的发生比例增加较徐缓,胎龄>32周时,随胎龄的增加呕吐的发生比例增加较明显;腹胀、胃潴留的发生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少,胎龄<32周时,随胎龄的增加胃潴留的发生比例减少较明显,胎龄>32周时,随胎龄的增加胃潴留的发生比例减少较徐缓。胎龄大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以呕吐多见,而胎龄小的早产儿则多表现为胃潴留、腹胀。
  【参考文献】
  [1] 陈家萍,邵肖梅,曾纪华.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检测与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3):305.
  [2] 常艳美,刘惠丽,葛美茄,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5):268270.
  [3] 李忠良,刘玉蝠,张成元,等.出生体重<2000 g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优生与遗传,2005,13(11):102.
  [4] 江卓成.新生儿危重疾病时循环衰竭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5):400402.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