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川崎病患儿不同时期可溶性内皮生长因子和生长转化因子β1变化的临床研究

2013-4-1 09: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2|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作者:段春红,马香,刘雪梅,杨晓梅,张洪霞作者单位:250022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医务科【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儿童与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中可溶性内皮生长因子(sVEGF)和转化生长因...

作者:段春红,马香,刘雪梅,杨晓梅,张洪霞  作者单位:250022 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医务科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儿童与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中可溶性内皮生长因子(s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变化,了解其在川崎病中发挥的病理生理作用并有助于早期防治血管炎的进展,以期改善川崎病患儿的预后。方法 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儿童和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sVEGF和TGF-β1浓度,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该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急性期的sVEGF和TGF-β1明显高于正常儿童,随着病情的缓解其水平明显下降,在恢复期sVEGF的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是TGF-β1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sVEGF和TGF-β1在川崎病的发病及血管炎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生理病理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血管内皮的损伤有关。
  【关键词】 儿童;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转化生长因子β1
  川崎病是一种以免疫系统活化和血管内皮系统广泛损害为特征的全身性血管炎,可以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及动脉瘤,严重的可以导致死亡。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科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的病因之一,并可能成为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认为川崎病急性期的免疫系统高度激活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损伤是血管炎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活化的免疫活性细胞分泌大量的炎性介质,可能是导致本病血管炎的原因。可溶性内皮生长因子(s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两种常见的细胞因子,在血管炎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研究其在川崎病中发挥的病理生理作用将有助于早期防治血管炎的进展,改善川崎病患儿的预后。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川崎病组: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济南市儿童医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6个月至8岁,平均(32.5±5.6)个月。 入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对照组:选取我院同期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查体儿童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8个月至6岁,平均(29.8±8.2)个月。2个月内无免疫系统疾病,无感染病史。两组儿童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标本采集和处理:川崎病组:急性期:患儿发病后1~2周内于清晨抽取空腹血3 ml,半径13 cm离心机 2000 r/min离心20 min后,取上清液于-80 ℃低温保存待测。恢复期:患儿于发病4周后复查时抽取空腹血3 ml,2000 r/min离心20 min后,取上清液于-80 ℃低温保存待测。对照组:正常健康查体儿童于清晨抽取空腹血3 ml,2000 r/min离心20 min后,取上清液于-80 ℃低温保存待测。
  3. 所用试剂: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均系上海西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用定量酶标仪测定A值,并绘制标准曲线,计算相应的细胞因子浓度。
  4. 检测方法:均由我院专业人员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一次性操作。
  5.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期为同一样本,故采用成对t检验),用SPSS 1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sVEGF及TGF-β1水平的比较(表1):急性期患儿的血sVEGF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即恢复期其水平明显下降。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TGF-β1 水平也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表1 川崎病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儿童血sVEGF及TGF-β1水平的比较
  2. 急性期川崎病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儿童血sVEGF及TGF-β1水平的比较(表1):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血sVEG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TGF-β1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3. 恢复期川崎病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儿童血sVEGF及TGF-β1水平的比较(表1):恢复期川崎病患儿血sVEGF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GF-β1水平下降,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的免疫相关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病理改变是全身中小血管非特异性炎症,重者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甚至导致猝死。川崎病现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病因[2],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川崎病急性期的免疫系统高度激活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损伤是血管炎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活化的免疫活性细胞分泌大量的炎性介质可能是导致本病血管炎的原因。sVEGF和TGF-β1是两种常见的细胞因子,在血管炎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
  VEGF是一种具有诱导内皮细胞增生和改变微血管通透性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它主要由血管平滑肌细胞生成,在血管炎症时释放,可诱导裂隙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的合成,活化纤溶酶原,加速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现裂隙;它还可以诱导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造成周围血管水肿。VEGF在川崎病急性期加强血管壁破坏,参与冠状动脉损害。Ghazizadeh等[3]和Suzuki等[4]对川崎病患儿的心内膜心肌活检和尸检标本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微血管的内皮、平滑肌细胞中VEGF及其受体广泛表达,表达程度与心肌细胞变性及微血管扩张密切相关。Ohno等[5]研究表明,VEGF参与川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其血清中浓度反映了冠状动脉损害情况,认为VEGF是反映川崎病发生的动态指标。Hamamichi等[6-7]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的急性期VEGF明显升高,在恢复期明显下降,但是仍高于正常对照组。Kariyazono等[8]认为VEGF的过度产生可能导致急性川崎病的发生,VEGF参与了川崎病尤其有冠状动脉损害的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另有研究报道,川崎病患者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VEGF水平显著升高,而恢复期恢复正常,这些研究结果提示VEGF可能参与了川崎病血管炎症的发生,可能在急性期加重血管壁破坏,而在恢复期参与血管重构。
  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调节因子,可以产生多种细胞效应,它能调节免疫、修复创伤、促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分泌。Matsubara等[9]发现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水平上升伴TGF-β1水平降低,他们认为低于正常水平的TGF-β1的抗炎作用不足以抗衡高水平的TNF-α的致炎作用,从而成为构成血管炎的原因之一。我国学者卢巧[10]研究也发现川崎病患儿急性期TGF-β1下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该研究则发现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随着疾病的恢复,其水平明显下降,恢复期与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认为其在川崎病中的作用及其水平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本研究结果表明,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sVEGF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儿童,缓解期sVEGF水平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儿童,也证实了VEGF参与川崎病血管炎的形成和损害过程,VEGF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急性期过高表达,能促进血管渗透性升高,纤溶酶原激活,加速白细胞游走,加重血管内皮损伤而加重血管炎症反应;另一方面,在恢复期,其水平仍高于正常,其可能作为血管生成素促进内皮细胞增生,新血管生成、血管床复原,对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儿童,缓解期其水平下降,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说明其参与川崎病急性期血管炎的形成和损害。目前对其与川崎病的关系研究尚无统一认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观察。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1171-1185.
  [2] Freeman AF,Shulman ST.Recent developments in Kawasaki disease.Curt Opin Infect Dis,2001,14(3):357-361.11964855
  [3] Ghazizadeh M,Liu AM,Jin E,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eceptors Flt-1 and KDR in Kawasaki disease.Pediatr Res,2000,47:552.
  [4] Suzuki A,Miyagawa-Tomita S,Komatsu K,et al.Active remodeling of the coronary attrial lesions in the late phase of Kawasaki disease:immunolistochemical study.Circulation,2000,101(25):2935-2941.10869266
  [5] Ohno T,Yuge T,Kariyazono H,et al.Serum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combined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s a predictive indicator for the occurrence of coronary atery lesions in Kawasaki disease.Eur J Pediatr,2002,161(2):105-111.11954744
  [6] Hamamichi Y,Ichida F,Yu X,et al.Neutrophils and mononuclear cells expres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acute Kawasaki disease:its possible role in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Pediatr Res,2001,49(1):74-80.11134495
  [7] 张园海,陆文文,温怀凯,等.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含量变化的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354-357.
  [8] Kariyazono H,Ohno T,Khajoee V,et al.Associ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VEGF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of Kawasaki disease.Pediatr Res,2004,56(6):953-959.15470196
  [9] Matsubara T,Umezawa Y,Tsuru S,et al.De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in the sera of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Scand J Rheumatol,1997,26(4):314-317.9310113
  [10] 卢巧.川崎病患儿急性期TGF-β1、IL-12及IL-1β的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4):26-28.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来源:晋升网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