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2013 DDW研究速递

2013-6-14 09: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7|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在近日召开的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中,DDW委员会主席劳伦斯·弗里德曼(LawrenceFriedman)在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介绍了今年大会选出的顶级新闻(topnews)研究(共4项),研究涉...

在近日召开的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中,DDW委员会主席劳伦斯·弗里德曼(Lawrence Friedman)在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介绍了今年大会选出的顶级新闻(top news)研究(共4项),研究涉及结肠镜检查、饮食与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我们选取其中3项进行介绍,并特邀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潘阳林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李景南教授进行点评。

  智能手机程序有助于提高肠道准备质量

  美国凤凰(Pheonix)退伍军人医院卡瓦西亚(Kavathia)等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显著改善拟行结肠镜检查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

  结肠镜检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肠道准备质量。肠道准备不佳可导致息肉漏诊、操作时间延长和最终放弃检查。此项研究设计了用于提示患者肠道准备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该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所有患者均被询问是否拥有智能手机并具有应用上述程序的可能性。在第二阶段,患者接受如何下载程序指导,并在结肠镜检查时被询问是否使用程序以及对其满意度。内镜医生利用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对肠道准备加以评分。

  结果显示,第一阶段共纳入326例患者,其中49%拥有智能手机。拥有与未拥有智能手机者的BBPS评分无显著差异,分别为6.92和6.76(P=0.414)。在第二阶段中,初步研究显示,肠道准备程序应用者的BBPS为8.19,显著高于第一阶段肠道准备质量(P=0.003)。程序应用者中有84%的BBPS评分为优良,而未应用者中仅为56%。

  点评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潘阳林教授:良好的肠道准备是完成高质量结肠镜检查的必备条件,而肠道准备的关键在于使患者严格遵守肠道准备流程。然而,鉴于多种原因,目前临床上肠道准备的效果并不理想,优良率仅为70%。

  既往研究显示,通过制订易于理解的患者指导手册、加强护士宣教等可提高肠道准备优良率。我们的一项研究显示,术前一天进行电话再教育亦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提升肠道准备质量(doi:10.1136/gutjnl-2012-304292)。然而,肠道准备中患者需要掌握知识的信息量较大,如何通过简便、高效的办法提高患者认知度和依从性仍是研究重点。

  在今年的DDW上, Kavathia等介绍了一款研究者设计的肠道准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患者只要输入结肠镜检查时间和泻药类型,该程序将一步步地提醒和引导患者进行肠道准备,患者还可以查阅肠道准备要点以及一些示例图片。结果发现,应用该程序的患者肠道准备质量明显提高。正如软件的开发医生所言,使用该交互式、简便、个体化的手机应用程序,就像拥有一位私人医生在身边帮助指导肠道准备。该程序的应用无疑是进行患者教育、提高肠道准备质量方面的一个重要进步,也是“科技进步惠及患者健康”的一个代表性案例。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对于大多数没有智能手机的患者(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医护人员还需要通过常规手段努力提高肠道准备的质量;另外,在使用该程序的患者中仍有16%肠道准备不满意,其原因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维生素D3可改善 克罗恩病患者肌力和生活质量

  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拉夫特里(Raftery)等的研究显示,每日补充2000 IU维生素D3可显著改善克罗恩病(CD)患者的手握力,并且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75 nmol/L与生活质量改善和疲乏减轻具有相关性。

  此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纳入27例处于缓解期的CD患者,并随机给予3个月的2000 IU维生素D3或安慰剂治疗。

  主要研究终点为3个月时手握力、疲乏和生活质量变化。在0和3个月时,测定疾病活动性(CD活动指数,CDAI)、C反应蛋白(CRP)和25OHD。

  结果显示,入组时患者CRP和CDAI平均水平与疾病缓解期一致,并且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处于正常范围。

  3个月时,治疗组血清25OHD显著升高,对照组则出现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手握力无显著差异;干预3个月后,治疗组的优势和非优势手握力均显著升高。与25OHD<75 nmol/L的患者相比,25OHD≥75 nmol/L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升高,疲乏情况明显改善,并且肠道功能评分和社交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

  点评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李景南教授:维生素D作为一种必须的营养成分,已被大家所熟悉。但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愈来愈重视维生素D缺乏和其受体(VDR)变异对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目前,树突细胞与维生素D在免疫应答反应中的互相作用是研究热点之一。免疫异常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重要机制,而维生素D对感染、免疫系统存在广泛作用,这提示,维生素D在IBD发病和治疗方面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外大量研究已证实,IBD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降低,其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亚型、相应Th1/Th17以及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还有待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等的一项研究亦证实,IBD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补充维生素D对IBD治疗和患者预后的影响尚在研究中。维生素D与IBD的关系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治疗新理念,随着我国IBD患者数量的增加,应注重相关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饮用咖啡有助于预防PSC

  美国梅奥医院(Mayo Clinic)拉默特(Lammert)等的研究显示,饮用咖啡有助于预防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形成,但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并无显著影响。

  此项研究对PBC、PSC成人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了体格检查,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PSC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构成、受调查时年龄均存在显著差异,PSC组和对照组中从未饮用咖啡者比例分别为21%和13%,当前饮用咖啡者比例分别为67%和78%。对年龄和性别校正之后,PSC组饮用咖啡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而言,PSC患者的咖啡饮用量为50杯/月,并且终生有50%的时间饮用咖啡;对照者的咖啡饮用量为78杯/月,并有67%的时间饮用咖啡(P<0.01)。

  PBC患者与对照组的当前饮用咖啡、从未饮用咖啡者百分比无差异,并且开始应用咖啡平均年龄、终生咖啡应用量以及饮用咖啡时间的百分比均无显著差异。

  点评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李景南教授:饮食与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道肿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肿瘤的高危因素均与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2012年10月,《中国医学论坛报》报道了我国上海学者的一项研究,其显示饮茶可降低消化道肿瘤发生风险。咖啡作为西方国家的主要饮品,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同样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近年,已有多项研究显示,咖啡可以降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发生风险,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咖啡有助于预防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但有趣的是,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并无作用。目前这些研究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缺乏相关机制探讨。随着肿瘤基因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有学者认为,代谢酶或癌变基因的多态性和个体差异,外周血或组织中有害性代谢物增多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未来研究应该结合相关人群饮食习惯,深入研究代谢酶相关基因或其他靶基因的异常,从分子基因水平探讨不同饮食导致疾病和预防疾病的机制。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