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胃肠病学杂志》8月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克罗恩病患者和对照者肠道组织中的细菌群落,结果提示“在克罗恩病谱系中可能存在至少2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型菌群,并且在健康人和患者中均存在一种黏膜下层微生物组”(J. Clin. Gastroenterol. 2013; 47:612-20)。 主要研究者、德州理工大学医学部的Rodrick J. Chiodini博士指出:“假如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在更大的人群研究中得到验证,并且找到将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方法,那么克罗恩病的诊断、管理和治疗将可能因此发生彻底变革。利用这一结果,我们将可以识别出克罗恩病谱系中的不同患者亚群和生物型,进而给予针对性的化学治疗,而不再仅仅给予支持治疗。” “现在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表明,肠道细菌在克罗恩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引起疾病或缓解疾病。人们已经在检测肠腔和黏膜内衬中的细菌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而这项研究首次分析了黏膜下层的细菌群落——黏膜下层是炎症确已发生之处。 研究者对14例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手术标本进行了分析,并与6例因炎症性肠病(IBD)以外原因接受肠道手术者的肠道组织进行了比较。为了检测出细菌性病原体,研究者评估了与肠道炎症直接相关的黏膜下层肠道组织,采用量化遗传学方法检测32种毒性和转位相关基因,确定黏膜下层细菌数量,并与黏膜内衬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 研究者发现,在对照者和患者中均存在一种“正常的”黏膜下层细菌群落(微生物组),后者与黏膜和肠腔内的细菌群落大不相同。而且,克罗恩病肠道组织中的细菌总数高达正常肠道组织的数百倍。 除了黏膜下层细菌总数增多之外,研究者还发现,43%的克罗恩病患者黏膜下层组织中可检出变形菌相关性粘附/毒性基因,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同一患者的黏膜组织和对照者。50%的克罗恩病患者黏膜下层组织中可检出放线菌相关性转位子,这一比例也显著高于黏膜组织和对照者。 研究者发现这2种生物型是互斥的:在检出放线菌相关性转位子的患者中未发现侵袭/粘附基因,反之亦然。 “上述数据还为‘克罗恩病可能并不只有一种病因’的观点提供了第一份客观证据。如果临床医生能更好地理解与肠道炎症直接相关的微生物组,就能更清楚肠道病因学,从而更好地处理这类炎症,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Chiodini博士报告称,这项研究目前已转至蒙大拿州立大学圣文森特医疗中心继续进行。 该研究的作者均无利益冲突披露。这项研究获得了德州理工大学医学部、Lizanell and Colbert Coldwell基金会、CAMC健康教育研究所和Crohn’s Disease Initiative的部分支持。 来源:爱思唯尔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