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徐佰国 孟祥伟 王丹 孙逊 例1:男,51岁,因上腹部胀痛1年行胃镜检查。 内镜检查示:食管下段黏膜粗糙,散在多发扁平结节,色微黄(图1);胃窦充血,见散在多发疣状糜烂,色泽红白不均,以红为主,蠕动良好。
内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炎伴增生结节。 病理回报:(食管)鳞状上皮下见成熟皮脂腺,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图2)。
例2:男,28岁,因上腹部胀痛5 d伴呕吐3 d行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示:距门齿约25 cm食管见一大小约0.3 cm×0.4 cm白色黏膜斑,取活检基本钳除;齿状线处黏膜见一条状充血糜烂;胃角、胃窦充血,色泽红白不均,以红为主,蠕动良好。 内镜诊断:食管黏膜改变待病理(不除外黄色瘤),反流性食管炎(轻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病理回报:(食管)鳞状上皮下见成熟皮脂腺,间质内散在灶性淋巴细胞浸润。 例3:女,27岁,因上腹部隐痛1周行胃镜检查。 内镜检查示:距门齿35 cm食管见一大小约0.3 cm x0.4 cm黄白色黏膜隆起,取活检基本钳除;胃窦充血,见散在多发疣状糜烂,色泽红白不均,以红为主,蠕动良好。 内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乳头状瘤(?)。 病理回报:(食管)鳞状上皮下方见皮脂腺组织。 讨论 皮脂腺异位症也叫迷脂症,由Fordyce在1896年最先描述,故又称为Fordyce病。该病是由于皮脂腺发育的生理性变异和皮脂腺增生所致。本病病因不明,常发生于口腔、阴茎龟头、阴唇等部位,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发生于食管黏膜者称之为食管异位皮脂腺,临床相对少见。发生于食管黏膜的患者常因其他疾病作胃镜检查时,被首诊医生发现甚至误诊,患者常无任何临床症状,多为尸检和内镜下偶然发现。 分析当前发现率低的原因可能为:患者缺少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常误诊为食管结节增生、食管黄色瘤、真菌性食管炎等良性病变,未取病理,从而再次失去确诊该病的机会,同时也漏诊了部分患者。本组3例内镜下分别诊断为食管增生结节、不除外食管黄色瘤、食管乳头状瘤,均未提示食管异位皮脂腺诊断可能,幸而病理诊断该病。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特别是内镜下的认识尤为重要。 临床上本病应与黄色瘤、食管乳头状瘤鉴别。黄色瘤内镜下表现为局限性反应性泡沫状细胞增生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黄色斑,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状,数量少,一般为单发;食管乳头状瘤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绝大部分呈球形或半球形隆起,多半无蒂,呈浅桃红色,质软,弹性尚好,多为单个,常位于食管中下段,少为扁平状隆起,呈灰白色,表面颗粒状。病理检查镜下见成熟皮脂腺位于鳞状上皮黏膜固有层或上皮内,易确诊。 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当前有许多该病发病机制研究。其中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异位),该方面的研究较少;另一种认为是食管上皮化生。 对于食管异位皮脂腺的多数患者临床上如病理未见炎症及癌变常无需治疗。(参考文献略) 病例来源:徐佰国,孟祥伟,孙逊.食管异位皮脂腺内镜误诊三例.2013,30(7):364.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