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对肠道菌群在消化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专题讨论。普雷代亚克斯(L.Predeaux)教授的报告分析了不同种族和地区人群肠道菌群差异与IBD发病的关系(ENIGMA研究)。 研究者分别对不同种族和地区的IB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回肠、盲肠、直肠组织活检及分析。结果发现,在健康对照组中,肠道菌群分布广泛平衡,但不同种族和地区之间菌群构成不同;而在IBD患者中肠道菌群发生大幅度改变,其中克罗恩病(CD)患者无论种族和地区是否存在差异,均出现肠道菌群失衡,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仅黄种人出现菌群失衡现象,白种人并未出现该现象。此外通过对饮食习惯的分析发现,东方人若在儿童期保持西方饮食习惯,则今后易发生IBD。该研究阐明菌群失衡与IBD发病相关,且种族因素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本次大会还对一些分析肠道菌群的新技术做出介绍。涅佩尔斯卡(M.Nepelska)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应用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方法对肠道菌群如何调节肠道免疫进行探究。 研究者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细菌进行全基因组DNA测序,并发现肠道中一种厚壁菌的一个克隆能通过刺激核因子-κB(NF-κB)、衔接因子相关蛋白复合体1(AP1)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报告系统,增加白介素8(IL-8)表达和分泌并对肠道免疫进行调节。在体外实验中还发现,该克隆能有效抵抗沙门菌对肠道产生的有害影响。此外,该克隆还能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动物模型起肠道保护作用。 宏基因组学能克服肠道细菌种类繁多分离纯化培养困难的瓶颈,对所有肠道细菌进行DNA分析,从而发现一些与肠道免疫相关的新细菌。相信这种方法应用于肠道菌群与IBD的研究中将有很好前景。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