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手段的不断扩展,认识这些治疗手段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事件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就包括累及皮肤的并发症。IBD治疗相关性的皮肤病学不良反应事件可能是多样的,且易与疾病本身的肠道外表现相混淆。 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者通过搜索Pubmed数据库,获取了包含IBD治疗后皮肤病学不良反应事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于2013年11月刊发在《Aliment Pharmacol Ther》杂志上。[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3 Nov;38(9):1002-24.] 研究者通过分析与免疫抑制剂应用和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治疗相关的药物相关性皮肤病学表现,结果显示,应用巯基嘌呤治疗会使患者罹患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NMSC)的风险增高5.9倍。在白种人中,尤其是65岁以上人群的皮肤病学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当下用药物者和既往曾有用药史的患者,其并发症的大致发病率约为4.0例/千人年和5.7例/千人年。 在应用抗TNF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1%的病例报告发生了药物相关性狼疮,3%病例报告出现银屑病斑疹。抗TNF单药治疗会使NMSC的发生风险翻倍,至0.5例/千人年。 在行巯基嘌呤或抗TNF单药治疗的患者中,罕有并发表皮淋巴瘤的病例报告。多药联合治疗在NMSC和淋巴瘤的发生风险方面似乎具有累积效应。 最后研究者得出结论,临床医师应当意识到IBD免疫抑制剂和抗TNF治疗会导致多种不同的皮肤病学并发症,尤其是银屑病和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对于非黑色素瘤性皮肤癌,应保持必要的警惕并推荐进行常规筛查。 在未来的临床治疗中会出现更具特异性的靶向抑制剂和抗体等新治疗药物。因此,临床医师更应时刻警惕新型皮肤病学副反应的发生。为了使皮肤病学不良反应事件得到最好的治疗,建议胃肠病学专家与皮肤病学专家联合在一起开展会诊讨论。 来源:医脉通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