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目前发展得如何?是否有必要建立国家的1型 糖尿病防治体系?1型糖尿病要如何开展研究项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在11月21日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13)上分享了他对上述疑问的解决看法。 据欧洲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研究显示,2005年欧洲新发病率有15000例,并预计到2020年,将发展到24000例;最新IDF数据显示全球去年新发病的有79000例,目前患病总人数目前将近10万,而这些数据里面,没有中国提供的数据。事实上,1型糖尿病的研究目前就是集中在欧美,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翁建平教授介绍,欧美的社区研究是2000年开始启动的,研究对象主要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0多例的研究案例,而研究内容正是中国目前非常急需的青少年儿童发病率、卫生经济学和1型糖尿病临床特征。这些研究从一定程度上,都能覆盖研究跟治疗,因此,1型糖尿病尽管人数不多,但是欧美国家做到了涉及预防、治疗、流行病学各个方面。 反观目前的中国,除了一些多年前的陈旧数据,中国目前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真正有科学依据的1型糖尿病统计资料。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有多少1型糖尿病人? “缺乏这些数据,我们就无法知道发病的年龄平均值,不知道发病的临床特征,也不知道血糖并发的情况,更加不知道其经济负担,也给医务人员对疾病的管理带来困难。也正由于没有科学上实在的依据,政府无法出台相关政策,因此严重阻碍了1型糖尿病的临床、实践和管理”。 从3C研究项目到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 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国际糖尿病联盟和赛诺菲联合启动的“中国1型糖尿病3C研究项目”,针对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分布及数量、医疗开支以及疾病关护、管理情况等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该项目的开展填补了中国1型糖尿病治疗管理现状的空白,为改善中国1型糖尿病治疗管理现状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 而针对1型糖尿病对青少年和儿童造成的身心危害,由翁建平等发起的“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大型公益活动,通过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监测、教育、营养、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长期的系统管理,达到了改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最终延长寿命的目的。 翁建平教授介绍,目前国内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情况不容乐观,不仅并发症高发,其寿命也普遍比较短。他还特别提到,由于1型糖尿病高发于青少年,因此严重影响了患病青少年的上学就业。“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糖控制情况差,并发症发生率高,这部分患者需要更科学的治疗和管理方式,他们如果能得到良好管理,完全可以正常生活、获得正常的寿命。然而目前我国在1型糖尿病的登记、管理方面尚属空白,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他还举例了国外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对比,据介绍,欧美的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7.5岁,平均病程56.5年,再比如德国1型糖尿病患者,其平均病程9年,并且不到4%并发症发病率。相比国内寿命短、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现状,翁建平教授认为,目前国内在1型糖尿病方面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管理问题,是临床技术的应用问题,我们只需要发明更多新的方法,甚至只需要把现在的方法运用起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那么,鉴于目前国内1型糖尿病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又缺乏覆盖全国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已有的局部资料也仅提供了并发症多、存活时间短的临床特征,这种情况下,要如何开展建立1型糖尿病防治体系呢? 翁建平教授提出了可行的四个理由: 一、尽管目前仍然缺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流行病数据,然而根据以往调查研究以及散在的资料,并结合医保跟新农合的情况,可以做一个估算。 二、1型糖尿病有明确、相对完善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相对明确。 三、国内有高效的组织机构,比如中华医学会等,有能力发起实施。 四、目前有掌握一定的登记经验,比如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的数据库目前已经有4500例的1型糖尿病患者。 他还介绍,目前已有工作计划在未来3年内,每年登记1型糖尿病的新发病率,届时将会选择有条件的省份,做全省的登记工作。他也建议社会重视1型糖尿病群体,可以成立相关的关爱委员会,鉴于1型糖尿病主要发病于青少年,因此建议学校可以在药物支持上提供帮助;同时呼吁商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机构能发起合作项目。报告最后,翁建平教授强调了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性,他说:“目前已知的是1型糖尿病不能根治,因此治疗时目前最重要的措施,医务工作者承担着关键重要的角色”。 来源:39健康网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