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第二届“京港感染医师论坛——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和临床应用新进展学习班”主题报告会上,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的凌健华博士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辉教授分别就“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可否替代?如何发展?”、“血培养对菌血症诊断和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提高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依靠什么”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随着新发感染性疾病的涌现,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以及大的药剂公司逐渐放弃对新抗菌药物的投资和研发,“后抗生素时代”将不期而至,因此临床微生物室的作用和责任愈显突出。如何对待分子生物学等快速检测技术对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的冲击;如何提高病原学检测的阳性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是微生物室和临床共同关心的问题。 凌健华博士认为传统微生物技术不能被替代,以培养为基础的常规方法仍需用于流行病学研究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子生物学等快速检测方法应与传统方法互相配合。他还介绍了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快速化的发展趋势,并反复强调只有微生物室与临床进行良好的沟通,将检测结果快速回馈给临床,微生物室的发展才有价值。 对于快速检测方法与传统培养的碰撞,王辉教授也认为分子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不足,如菌血症时标本中含菌量很少,分子检测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我们仍需要传统培养提供的病原学证据。目前,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王教授在报告中重申血培养采集时机、采集套数、采集方法、厌氧瓶的选择等对检测结果的重要影响。引用大量病例资料,说明血培养对菌血症诊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除对血培养“质”与“量”的关注外,进行随访血培养评估治疗效果,分析血流感染的部位,重视特殊感染病原菌与特定疾病的关系,应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此外,王辉教授通过对不同国际指南的解读和各类标本处理方法的展示,与大家分享了提高微生物检测阳性率的经验。在标本采集时机、标本采集方法、标本质量、标本的运送与保存、镜检筛选合格标本、优化培养基和培养环境,以及多种诊断方法并举等不同方面,阐释其对提高检测结果阳性率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建议临床与微生物室及时沟通,提供一些必要的患者信息和诊断思路,以便微生物室针对不同的病原菌采取适当的处理手段,延长培养时间,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报告尾声,王辉教授援引英国民谣:“失了一颗马蹄钉,丢了一个马蹄铁;丢了一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突出微生物送检细节对整个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号召感染科医生与微生物室工作者密切配合,优化每一个微生物检测细节,共同提高病原学诊断能力。 来源:京港医师论坛官网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