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沪公立医院特需服务拟转移至两大医学中心

2013-12-6 10: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5|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今后上海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将逐步剥离,进入上海国际医学园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协年末考察活动中,市卫计委透露,上海将制定园区内医疗机构的发展规划。结合公立医院机构逐步缩小特需...

今后上海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将逐步剥离,进入上海国际医学园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

  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协年末考察活动中,市卫计委透露,上海将制定园区内医疗机构的发展规划。结合公立医院机构逐步缩小特需床位规模的总体要求,正在研究制定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剥离进入两个国际医学园区的操作办法,提出解决特需服务输出母体医院与医学园区之间的权益分配原则。

  同时,上海也在研究创新医师执业方式,研究建立医师在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机构执业的规则,促进卫生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以两个园区为“试验田”,按照相应规则,允许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师在完成基本医疗任务的基础上,以“合伙人”方式与社会医疗机构合作和执业,并合理分配各方收益。

  上海现有上海国际医学园、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两大医学中心,预计2015年将初具规模。

  位于闵行的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自去年3月启动以来,已经开展了园区大市政所涉及的新建、改建市政道路及管线改造方案的编制和报建,同时园区土地出让准备已基本完成,正在开展园区交通、环境和配套的综合研究。位于浦东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现已引进11家医疗机构(含4家医学检测)、2家康复体检机构和3所高职院校。

链接阅读:上海新建两国际医学园区 模式倒逼医疗改革

国内医疗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即将在上海浦东落地。11月份,一个由国际医疗集团百汇托管运营,国资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组建的综合性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开始营业。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开业,将是上海市政府此轮医疗改革的一个前奏。此后,还有更多的具有外资背景的国际一流医院及机构进驻这一园区。此外,在上海的另一边,一个同样定位高端医疗市场的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办当中。

公立医院长期以来被诟病的“以药养医”模式,在这两个医学中心将不复存在,代之以相对独立的“医”“药”的关系,以及更为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当然,其收费也将更加高昂。两个医学中心的建立,还有望推动公立医院特需病房的剥离,还普通百姓更为公平的医疗环境。

布局两国际医学中心

位于浦东新区周浦镇地区毗邻迪斯尼地块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内,一所总建筑面积9万平米的综合性国际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目前已经建成。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辛树林对本报记者表示,该医学中心将在今年的11月份开门迎客,目前其与诸多国际医疗机构以及国内三甲医院的合作也已基本谈妥,正面临最后冲刺。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并非该医学园区里的唯一一家医院,在其建筑背面,上海质子重离子肿瘤医院也将建成开业。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茂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未来该医学园区内,将打造一条完整的高端医疗产业链,从门诊到住院到康复,都将吸引国际一流的医疗团队和机构来营运。

记者采访获悉,除了上述两家医院外,上海同济宝隆医院、上海伊丽莎白国际妇产医院、德舟国际医院等数十家中外合资的高端医疗机构,已确定入驻上海国际医学园。一些尚未进入的国际医疗机构,也正密切关注着园区的进展。

“毕竟给我们外资医院进入中国市场,算是打开了一扇窗口。”一位国际医疗集团的高管表示,他们所关注的,除了中国的高端医疗市场到底有多大外,还关心这样具有试点意义的医学园区的落地,会对医疗政策方面产生多大的倒逼作用,如能否加快国内引入外资医疗机构的进程,能否就此推进国内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出台,以及能否推动国外商业保险在国内的布局等。

在上海的另一头,另一个定位国际医疗的产业园——位于虹桥商务区的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目前已实施两轮社会融资,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当中。“我们已与若干国际医疗机构签订了引进协议,预计3—5年内会开业。”

有望推动公立医院特需剥离

细观两个医学中心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其未来的主要定位。上海国际医学园位于浦东,毗邻迪斯尼项目以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而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区位,也紧邻虹桥机场交通枢纽。王永茂表示,两个医学园区的定位,将以外籍高管、来华旅游人士,以及国内中高收入人群为主。

但两个医学中心的营运模式却又很大差异。新虹桥医学中心计划采用“服务外包”的模式,将医院门诊、检查、住院、康复、物流等流程分开,将物流、检查等流程统一外包给园区内第三方专业公司,使园区的使用更加集约化。而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则是采用“托管营运”的方式,如即将开业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已与国际医疗集团新加坡百汇签订托管协议,由后者负责现代化医院的管理和运营。

“无论是哪种营运模式,都是希望将过去在国内公立医院长期存在的一些弊病,给彻底扫除掉。”辛树林表示,如国内的医院中,会出现过度医疗及过度检查的情况,因为“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这些过度医疗的费用,会有很大一部分回到医生或其所在科室手中。而新医学中心的模式下,投资方和管理方分开,“医”和“药”分开,相信会杜绝相应的问题。

上海两家国际医学园区的建设,还有一个更大的潜在意义——即将过去国内普遍存在于各三甲医院的特需病房转移到高端医疗园区,还百姓更为公平的医疗环境。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医改办副主任许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剥离特需病房,是建立高端医疗产业的必要步骤。

“公立医院是公共资源,公共资源要让老百姓公平享受。所以,今后在公立医院里,最多设有等级病房。只有打破这样一种框架结构,新的体制才会建立。”许速说。许速另外的身份,还包括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局长,以及未来新虹桥医学中心的负责人等。

“摸着石头过河”

记者采访中获悉,上海曾有负责医疗的市级领导明确表示过,三年内将公立医院的特需病房全部剥离。不过,要实现这一点,现在看来难度颇大。

医疗体制观察人士、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表示,公立医院传统的盈利模式下,医院利润无外乎两点,一是检查或药品的费用,即“以药养医”的模式,另一块就是来自特需病房服务。在新的补偿机制尚未形成的前提下,剥离特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一旦三甲医院的特需病房剥离不彻底,首先将带来一个问题,即新建的医学园区将与公立医院的特需形成直接竞争,而非补充。而在医疗市场,公立医院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国内绝大多数的医生都在公立医院的体制内。换句话说,若公立医院正视这种竞争,两个医学中心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没有医生可招”。

目前两新医学中心的模式下,都提倡医生的“多点执业”,即医生不脱离目前公立医院的体制,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去新医学中心坐诊,这一模式在国外的发达国家较为常见。但在国内,“多点行医”的模式尚无可参考的政策。上海两个医学中心的建设,得以获得医生多点执业的试点权,但实际流程中仍需公立医院院长签字这一步。

一位外资医疗集团高管也对新的医学中心有颇多疑虑,如高端医疗市场是否有想象中那么大?未来医学中心的定价,能否为其目标人群接受?国内医保不可用,能否吸引足够的商业医疗保险进行合作?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目标人群是否愿意前去就医等。

而多位奔走在此番医疗改革破冰之旅一线的人士告诉记者,并不期望两个医学中心一开始就能盈利。两个医学中心的建立,本身就是无现成模式可参考,只能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而他们相信,只有将国际上现代医疗机构的模式真正带到国内,才会触动目前国内公立垄断、以药养医等弊病,并推动诸多体制上的改革,如真正实现医生多点执业等。

来源:中国经营报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