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党报热线12月3日、12月5日连续报道了朱迎节老人寻找四十年前与死神赛跑,救回妻子、女儿的两位白衣天使的故事,很多读者都非常关心到底能否找到。
记者此后又联系了七八十年代市立医院的两位妇产科护士长、一位医生和一位助产士,但均没能得到更多的线索。因为时间跨越了40年、关于两位医生的线索也非常模糊,寻找过程十分艰难。
记者辗转联络到了一位当年的助产士方爱萍女士,虽然双方所叙述的故事有些细节高度相似,但是再三考虑后,方女士为求慎重,还是表示自己并非朱先生所寻找的医生。
12月5日的报道刊出后,1972年进入市立医院妇产科工作的华秀菊女士下午给本报党报热线打来电话,她表示那个年代产科出诊非常普遍,虽然她并非朱先生要寻找的人,但是根据自己的回忆,她记得当年有年轻助产士向她提起过类似的出诊经历,“我告诉你电话号码,你可以联系看看,希望会是朱先生要找的医生”。
随后记者按照华秀菊女士提供的联系方式,联系上了原青岛市市立医院妇产科护士长方爱萍,在电话中向其简要叙述了40年前朱先生是如何火急火燎地赶到产科,又是怎样拉着医生的手冲进家门的故事,方爱萍女士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好像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情,不过只是隐隐约约的。”
7日上午,记者专程前往康华体检中心拜访了方爱萍女士。在看了本报党报热线的相关报道后,方爱萍女士告诉记者,在当时她出诊的次数实在数不胜数,四十年过去了,很多情节都已经模糊、甚至相互重叠。她能够记得朱先生所描述的忘记救护包、爬坡等细节,甚至还能想起当年的那条很窄很窄的小路,但是还有一些她并不能确定。因此,本着对事实尊重的态度,虽然情节和细节有许多地方高度相似,但是方爱萍女士为求慎重,还是表示自己并非朱先生所寻找的医生。
“这真的不是什么大事,当时跑到周边居民家中接生、抢救的事情不胜枚举,别说是上午9点了,凌晨一个电话、或跑来一个人,你就得拎上产包冲出去。”方爱萍女士告诉记者,按照朱先生上午八九点钟的说法,正好是早班、晚班交班的时间点,如果有人跑来求助,不管是医生还是助产士,都会全力以赴尽心救治,而且也不会觉得是多么值得夸耀的大事,只是尽到自己作为医生的天职。
“当时市立医院产科生孩子的数量是全市第一。”不仅数量最多,质量也是最高,华秀菊女士告诉记者,当年别的医院遇到高危产妇无法接生,都会让她们去市立医院待产,遇到难产等情况,也会建议家属送其到市立医院救治。
当时也在妇产科工作的于红女士说:“我们当时是三班倒,上午7点到下午3点一个班,下午3点到晚上10点一个班,晚上10点到第二天上午7点一个班。每个班上都可能遇到朱先生这种情况,那时就必须抽调人手外出救治,我们科室的许多优秀的医护工作者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市立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侯希芳,就是1973年市立医院妇产科的一员,在寻找过程中,她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应该是81年1月的一天,我已经怀孕,反应也挺大的。”天气很冷,7点钟左右,侯希芳刚下夜班还没有吃早饭,一个电话打来:“有孕妇在家生了孩子,情况危急!”二话不说,侯希芳扛起产包就赶到了位于第二海水浴场旁边的居民家中。
现场十分混乱,侯希芳记得刚进家门就被吓了一跳,孕妇躺在床上,婴儿一只脚已经出来了,周边一家医院的医生已经在处理,但却怎么也生不出来。侯希芳“噔噔噔”从4楼跑到楼下,找了部公用电话向医院打了电话,申请将孕妇运回医院进行处理,但由于当时市立医院正在由老门诊大楼向新大楼搬家,没有床位和条件收治。
“没办法我只得在现场开始救治。”侯希芳告诉记者,费了一番功夫将孩子接生出来,又发生了新情况,孕妇肚子里竟然还有一个!是双胞胎!侯希芳倒吸了一口凉气,“双胞胎母亲产后出血率很高,而且双胞胎出生普遍不足月,必须进暖箱,如果不快点接生出来,大的小的都有危险。”
可这时偏偏又遇到了产妇宫缩,第二个胎儿可费了不少功夫才呱呱坠地。最终经历了接近四个小时的努力,母女平安。尽管侯希芳明知医院没有条件接收病人,但她还是擅自做主让司机将孕妇接到了医院,“当时也没有时间想那么多,在现场救治也好,把产妇和胎儿拉回医院也罢,都是为了患者考虑,只要母女平安,冒着被批评的风险也值了。”
回到医院后,同事对侯希芳说“你等着挨批吧”。侯希芳笑了笑对记者说:“当时自己还年轻,刚刚工作,实在是害怕得厉害。”于是她悄悄来到当时妇产科王主任的身前,说:“主任,我犯错误了。”不过王主任此时已经完全了解了情况的危急,并没有批评她,反而称赞她做得对。
“事后,当时青岛医学院的陈竹香老师就说我太冒风险了,也多亏了我当时头脑清晰,第一时间就把止血等药给产妇用上了。”侯希芳告诉记者。
“当时做这种好事的医生太多了,不仅是我,我们科室的每个人都有类似经历。四十年过去了,我的记忆很难保证没有出入,因此在我自己没有百分之百确定的时候,不敢轻易地就承认是我做的,而且在那个年代看来,这实在是我们科室普通的一次出诊,不值得什么感谢或表扬。”方爱萍女士说道。
当朱先生表示想跟其见一面,哪怕她并不是当年的那位医生,也要替这么多年来接受其救治的产妇向其道谢时,方爱萍女士表示,那个年代医生对患者的感情是纯真和质朴的,做这些都是她工作的一部分,没有想过要表扬或回报,救治患者是最平凡不过、最普通不过的事情。 (青岛日报《听医生们讲那过去的故事》本报记者 刘岱 文/图 )
链接阅读:医生你在哪里?
“40年前的12月7日,小女儿的出世,真是让我措手不及。”朱迎节老人昨日来到青岛日报党报热线读者接待室,讲述了一件与死神赛跑、令人感动的尘封往事。
原来在40年前,也就是1973年12月7日,上午7、8点钟,朱先生即将临盆的爱人范玉芳,对准备上班的朱先生说:“不好,我肚子不好受。怕是要临产了!”朱先生感到脑子里立马“轰”的一声,当时还只有29岁的朱先生慌了手脚,赶忙骑上自行车,将大女儿送到姥姥家,随后一路狂蹬赶回家中准备将爱人送往医院。
但是当他打开房门的一刹那,“天啊!孩子出生了!”床上母女两人血肉模糊,看小的没哭出声,问大的也不答话,朱先生更加不知所措,急得他连自行车也忘记了,反身就撒开两条腿跑向青岛市立医院急诊室,又赶到妇产科。当时市立医院妇产科的两位大夫听了情况,二话没说,手提急救箱就随着朱先生跑向他家。
40年前的12月7日是农历中的 “大雪”节气,“寒风刺骨,路边的积雪也厚厚的。”朱先生回忆道,时间就是生命,两位大夫一老一少,加上朱先生本人,三人在路上狂奔。从当年市立医院妇产科到朱先生位于掖县路的家要经过两个大上坡,一段是从妇产科到热河路,一段是过了马路的观象二路,两个上坡一个比一个急。
第一段大上坡三人基本还能应付,可到了第二段上坡,老大夫似乎有些经受不住了,“可那位大夫半句怨言也没说,还是咬着牙努力地跑着,“最后那一刻,是我拉着老一点大夫的手冲进我家的。”朱先生谈到此处,已是热泪盈眶。
两位大夫冲进家后,年老一点的大夫抢救大人,年轻一点的大夫抢救孩子,“天哪!我家大小有救了!”看到这一幕,朱先生不禁祈祷起来,紧接着的就是孩子发出了嘹亮地哭声,妻子也意识清醒起来。
如今40年过去了,朱先生的小女儿早已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朱先生与爱人也相濡以沫,生活幸福。可一直以来每到12月7日小女儿的生日,这场与死神赛跑的画面,就屡屡呈现到朱先生的眼前。但是很遗憾,当年场面混乱,既没有写病例,也没有出诊单,两位大夫甚至直到最后也没有给朱先生留下姓名,“每每想到、说到这件事,我都非常遗憾和沮丧。”
今年12月7日,就是整整四十年了,朱先生希望能够找到当年的那两位大夫,向他们表达最真挚的感谢。
“不管最终能否找到当年的两位恩人,我都想借此机会向40年前的这两位白衣天使深深地鞠躬,并说声谢谢您!”。69岁的朱迎节老人一提到此处,就红了眼眶,声音也颤抖起来:“如果能有机会当面致谢,那真是我一生最重要的期盼。”
为此,记者联系了青岛市立医院,希望能够找到1973年12月7日妇产科值班的两位白衣天使,目前青岛市立医院也已答应尽快寻找当年的这两位值班医生。
同时,我们也希望有知道情况,或能提供线索的读者,可以与青岛日报党报热线 0532-82863300取得联系,寻找到这两位与死神赛跑的白衣天使,共同完成朱迎节老人这辈子最重要的期盼。 本报记者 刘 岱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