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业,都有一些“高手”隐藏在“民间”,这些“高手”往往不是天生就有某种天赋,而是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某一件事,勤奋是他们的统一特质。就如医疗行业,并不是三甲医院才有名医良技,基层医院也同样有一些勤奋的“高手”,甘于在无名无利的平凡岗位上,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爱钻研
十余年专一研究解决世纪难题
12月27日10时许,范钦忠查完房,给病人交代完注意事项,正在办公室里写一年的工作总结,他是新安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
在他的办公室里,一个立式书柜里摆满了和外科相关的医学书籍,多是厚厚的“大部头”。从外观不难看出,这一柜子的书已经不知道被翻过多少遍了。
在书柜中,有一摞自行装订印刷的“书”引起记者的注意。这几本名为《经肝圆韧带内走行T管引流早期拔管的临床研究》的“书”,原来是范钦忠一项研究成果的申报材料合集。
这项研究成果,花费了范钦忠16年的时间。他介绍,传统的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临床应用已经有一个多世纪,是胆道外科的经典手术,但一直存在拔管后胆漏(即胆管或胆囊穿孔或破裂发生胆汁漏出)和术后严重腹腔粘连两大难题,一旦发生胆漏,死亡率极高。仅1997年一年,新安县人民医院就出现了3例此类手术引发的后遗症。范钦忠遍查资料,根本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
原本他也可以像其他外科医生那样,把一个世纪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当做正常的现象,但范钦忠没有这样,开始琢磨能否找到一个客观的指标来确定拔管的时间,先解决拔管后胆漏的问题。
经过两年的研究试验,范钦忠发现,使用窦道造影能够准确地判断拔管的时间,从而避免胆漏的发生。
能深入
论著登上国内医学界权威杂志
2002年,范钦忠将多年的研究写成一篇名为《双腔T管窦道造影预防拔管后胆漏的临床研究》的论著,向《中华普通外科杂志》投稿。
这本杂志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国内医学界的权威杂志,相当于报纸中的《人民日报》。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回音,范钦忠内心忐忑,便打电话向杂志社的编辑询问。对方告知,杂志社收到来稿通常要多方把关审稿,时间会慢一点,但接下来的一番话给范钦忠泼了一盆冷水,“他告诉我,杂志从创刊以来还没有刊登过县级医院医生的论著”。
然而,范钦忠终结了这一历史,他的那篇论著于当年5月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上发表,并获得业界的高度认可。
在那个时期,网络还不发达,整个新安县人民医院也没有几台电脑,想查一些相关文献十分不易。范钦忠没少往洛阳和郑州的图书馆跑,去北京开了一次会,还跑到一个大学的图书馆里去找资料。
在县级医院,这样专注于技术研究的医生,常被身边人当做“异类”。也有人笑话范钦忠不好好给病人看病,花钱研究一些没用的,一 个多世纪都没人解决的问题,不相信他一个县医院的小医生能够解决。这些看法,都随着该技术临床应用的成功而改变。
接下来的几年间,范钦忠在预防胆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解决了传统的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严重的腹腔粘连这一难题。2011年,《经肝圆韧带内走行T管引流早期拔管的临床研究》被《中华普通外科手术学杂志》刊登;2012年,该研究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成果鉴定意见上这样写道:“该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3年又获得洛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时距其开始研究时已经整整16年。
多理解
医患之间要相互信任
如今,范钦忠的这项研究已经在该院得到应用,他爱钻研,还带着该科室率先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新安县及周边的患者都知道不出县就能微创治疗,也少了往洛阳大医院跑的麻烦。
在范钦忠的工作总结里,也写上了他今年带领科室开展的6项新技术、新手术,共34例,均是使用胆道镜、腹腔镜进行的,其中不乏复杂的腹腔镜手术。目前该科室今年开展的500余例手术中,一半以上都是微创手术。
正写着工作总结,一位老人推门进了办公室,佝偻着身子向范钦忠询问一位患者的病情,拐了几个弯介绍自己,称是范钦忠老家的一位亲戚介绍来找他的,希望范钦忠能尽量照顾一些。在此之前,范钦忠也了解过他的家庭条件,着实有困难,于是答应尽量减少治疗费用。
这样的情况每天都会遇见,范钦忠说,患者来跟他“套关系”,为的就是希望能有熟人照顾一下,到医院不找熟人就怕“被宰”,归根结底还是医患之间的信任问题,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导致很多工作不好开展。有时,患者家属会在手术前偷偷给医生塞红包,希望在手术中能多尽尽心,这种风气愈演愈烈,就是医疗环境带来的副作用,今年科室医生退还红包就达十余次。
“其实不管生人熟人,到了医生这里都会同等对待。”范钦忠说,所有医生都会为患者着想,患者大可不必多此一举,相互信任即可。但是,医院也免不了会遇到医疗纠纷,这些纠纷有很多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服务态度、规范诊疗来避免,医患双方之间的沟通在整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常学习
要勤奋更要深入钻研
范钦忠觉得,无论当今的医疗环境如何,作为一名医生,无论何时,要做的都是提高自身的技术。当了医生就意味着要“干到老、学到老、考到老”,如今医学技术发展迅速,一天不学习,也许就落人千丈。
“做其他职业不学习提升,可能影响还不会太大,医生要是不学习提高技术,影响最大的就是病人。”范钦忠说,一名医生由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要经历四个等级,每5年才能晋升一级,每晋一级都需要进行严格考核,提升自身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
刚从学校毕业上班时,范钦忠经历了摸索着成长的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期,毕业分配到新安县一个乡镇卫生院,第二天就被安排去坐门诊。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仅有在校期间的半年实习经历,对药物的效果还模棱两可。
给患者看病时,他只能凭印象对症下药,先给病人开一天,下班回家再根据病症看书,如果药开对了,第二天患者来时就再开一些,药不对症就得赶紧调整。就这样一边翻书一边看病,度过了最初的一年。
随后,看书成为范钦忠的习惯,1990年调入新安县人民医院开始接触外科,他每天回家都要抱着书啃,如果第二天有手术,前一天晚上他必然要把手术流程、禁忌证、适应证,包括术后的并发症全看一遍,重要的手术会多看几遍。跟着医生完成手术之后,他还要对照书本想想当天的手术哪个部分规范,哪个部分需要改进。直到现在,每次手术完之后,范钦忠还要想想有没有更完美的治疗方法,晚上躺在床上,一有新的想法,立马起来记录下来。
“这一辈子在这个岗位上没有默默无闻,至少已经努力了。”范钦忠说,现在的年轻医生也不乏能力很强、天赋很高的人存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勤奋和深入钻研的精神,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有一番作为。
来源:东方今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