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元旦刚过,有上海医生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继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之后领到的第三本医师必备证书:医师考核证。
不少医生网友转发并评论说:“这是2014年的第一盆冷水!”因为不止在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的医师定期考核工作也已在全面实施。
事实上,该盆冷水的预期由来已久,早在2007年,卫生部就已经颁布了《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2010年正式委托中国医师协会承担医师定期考核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在经历了长达几年的延迟和地方试点后,中国医师协会于2013年将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提上了日程,启动了对200万执业医师两年一次的定期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成绩和医德医风等三方面,建议对问题严重者终身禁医。若医生医德医风确有问题,则将被列入黑名单,将建议所有医疗机构不再聘用该医生。
据介绍,医师定期考核现在开始试点分专业考核。新一轮考核工作要将过去各地方分散的考核模式提升为全国统一要求、集中管理的工作模式,尤其是业务水平测评,其中包括统一测评方式、内容和考核结果记录管理等,希望通过行业年检,用制度清除不合格医生,推动医师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
然而,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医师多点、自由执业始终没有进展的情况下,“绳索”没有解开,却把“紧箍咒”套了上去,对于工作压力本身就很大的医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对此,不少医生表示认同,抱怨和质疑在网络上蔓延。
当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矛盾冲突时,应该怎么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综合病区主任谢汝石医生表示,“刚刚在为科里一个年轻医生的论文版面费发愁!医生就那么一点收入,别又来一刀!我都建议大家改行吧!我是年龄大了没有改行的条件。”
知名网友“非典型医生”表示,“此证的存在,直接宣布了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监察无能。日常监察工作无法剔除坏医生,只能通过考试来厘定医生合格与否。全球各国,只有中国大陆规定有这个考核证才能行医!实在是中国医界的耻辱!”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夜鹰”则感叹道,“证书越来越多,权利却越来越少!”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大家都在骂,这很正常。不可否认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对于医学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是医生定期考核政策推出的时机实在是太差了!在目前整个医学界正需要心理安慰的时候,有关部门送上来的不是骨头却是鞭子。”
据了解,定期考核制度中对于工作12年以上的医生是有简化政策的,因此对于中青年医生来说就相对严格一些,而这一年资段的医生正是最辛苦的群体。
除此之外,不少医生网友也对考核细节提出了质疑,比如考核是否太过频繁?能否改为5年或10年一次?考核是否会流于形式?医德医风是否会难以客观评价? 一位曾参与过基层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的专家也表示,“面对一些水平较差的基层医生,实在是左右为难。让他过是对医学和患者的不负责任,但不让他过的话,有的地方就干脆没医生了。”(掌上医讯)
链接阅读:
蔡忠军教授详解医师定期考核制度
2013年3月2日,中国医师协会(CMDA)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意味着中国存在60年的医师执业考核“终身制”机制走向了终结。此信息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前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顾问蔡忠军教授,对新型医师考核制度进行了解读。
蔡忠军:总的来讲,我们是想通过这个考试促进医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他的业务技术与基础理论以及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不是为了难为医师,想把他考倒。所以考试淘汰率不高,目前我国已经有近120万医生参加了第一轮考试,淘汰率仅为1.3‰。所以医生只要是能够自主学习,基本都能够考过关,而且此前考试题库是开放的,供医师参考学习;而且考核内容偏基础知识,不是前沿的难掌握的。 医师定期考核制度重点考核对象是副高级职务以下,不包括副高级别,以中青年为主。老医生有老办法。目前我们的考试原则上定的是12年,但是有的省份可能定的时间靠后一些,因为现在制度是刚刚推出,以后会逐渐总结改进。
打破医师“铁饭碗”
你准备好了吗?
全国医师考核办公室主任郝德明向记者表示,医师定期考核制的实行,将打破医师的“铁饭碗”,以退出机制来推动医师的进步意识,规避执业风险,提高执业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医师队伍不能只进不退
医师定期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并不突然,甚至来得有些“晚”。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执业医师法》,规定要对医师实施定期考核;2007年,原卫生部出台《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并于次年在全国由各地自主实施医师考核。但几年试点下来,医师考核工作存在着考核方法不统一、考核程序不完善等问题。“为了确保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的规范、有序、有效进行,组建了领导小组。”郝德明说。
来得晚,是因为人们盼得急切。我国医师行业长期存在着执业注册管理混乱、医师水平差距悬殊等问题,患者就医时承担着极大的医疗风险与隐患。
“我们分析部分省市医师登记信息后发现,执业证书注册专业和实际岗位不一致的比例接近50%,美容整形医生竟有八成以上注册专业和实际岗位不一致,甚至还有近半数的医师没有本科学历。”郝德明指出,“医师水平差距更为骇人。某省业务水平测评最高分100分,而最低分只有18分,也就是说,仅掌握18分医学知识的医生也在临床一线给病人看病,这是非常危险的。”
医师行业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源于我国医师执业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必须拥有准入、注册和退出三个制度,三者缺一不可。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师行业只有注册和准入机制,没有退出机制。
“这就造成了一些不合格的执业医师始终无法从医师队伍中被清理出去,给患者的就医安全和行业的信誉都带来了隐患。”郝德明强调,没有退出机制,执业医师便成了“终身制”和“铁饭碗”,“执照管理,就是通过用定期考核制度来打破这个铁饭碗!”
考核不合格、补考不过将不能执业
2008年开始在各地分散试点的医师考核,因为各自为政,并没有实现预期目的。于是,原卫生部于2011年启动了新一轮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将各地方分散的考核模式,提升为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的集中管理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四个统一,即信息平台、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考核结果的统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统一规范对医师进行考核。”郝德明说。
他介绍,医师定期考核每两年为一个周期,包括业务水平测评、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评定,三项中任何一项不能通过,即为不合格。“对于不合格者,要暂停执业3个月至6个月,并要求参加培训,培训期满后有一次补考机会,如果仍不合格,将会被注销执业证,不能再继续执业。”
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由医师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评定,考核机构复核;需要以理论考试形式完成业务水平测评者,则以考试形式开展,由各省市区根据国家级题库进行命题组卷,全省统一考试。 既然是考试,怎么保证透明和公正?
郝德明解释,考试采用分批、现场集中的网络化机考方式,由系统来组卷、阅卷,考生当场就能看到考试成绩,有效杜绝了人工阅卷过程中的徇私舞弊行为;医师考核的题库是开放的,每个专业的题库考前会挂在中国医师网上供大家学习,现场考题从题库中自由抽取,所以也不存在泄题问题,就像驾照考试一样,题库是开放的,考题是保密的。
由于各地医师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培训服务能力有差异,医师考核事先不设定合格率要求,即不设定淘汰或清除比例。目前,全国已完成考核医师120余万人,其中不合格医师1374人,不合格率1.13‰,从该数据可看出我国医师考核将实行先易后难,由粗到细、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
考核合格是执业底线要求
但要将医师定期考核制在全国铺开,并不简单。“最大的问题是医疗机构和医师对定期考核的认识还很不够,”郝德明坦言,“很多人认为定期考核加重了医师的负担,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定期考核不是要把医师考倒,而是要帮助绝大多数医师维护和提高执业能力。它不是要把考核变成第二次医学学历考试或第二次医师资格考试,也不是帮助医师完成职称晋升,更不是考医师的学术水平高低,而是考核他的执业标准,考察他的执业行为。”郝德明解释,执业标准是医师从事本专业岗位的最低要求和底线,如果底线都达不到,何以治病救人。
因此,考核仅仅是手段,目的是通过考核制度的建立,以退出机制推动进步意识,使医生更注重学习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执业能力,促进行业自律。“我们关注的是医师定期考核的制度建设,目前开展的综合医学基础知识考核,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被考核医师中,树立了从‘终身制’步入‘年检制’的观念,更重视学习了。”
郝德明的设想是,要逐步创建一个机制,就像驾驶员执照管理一样,使年检制度将“要我考”变成“我要考”。
为了使定期考核制度发挥更大的推动力,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将推进落实卫生部门有关政策。“譬如定期考核将与职称晋升、继续教育、医院等级评审、平安医院评审等制度挂起钩来。”郝德明说,“我们还将开通定期考核信息查询系统,面向百姓,开放考核信息,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来源:医脉通综合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