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系列活动——第五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新星(科研)”评选决赛。在决赛中,多名青年医师就如何让科研之路充满乐趣、怎样选择合适的科研方向、辛苦钻研后能否将成果最终应用于临床等诸多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
科研处处是惊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 赵丽君
大多数人都认为科研是枯燥乏味、不容易看到成果的一项工作。对于这种观点,我在某种程度上表示认同。但同时,科研中探索未知事物的兴奋、发现新事物的惊喜、成果转化的欣喜,也深深吸引着我。
如何让自己的科研之路充满乐趣?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尔·盖茨曾说,“如果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会对这个职业有狂热的激情。”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总爱问个究竟,大概是我坚持科研工作的源动力,也是我保持科研激情的源动力;其次,心态决定一切,心态影响科研工作的进展。科研是一个枯燥、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受到学业、爱情、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要不停地反复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这些都需要有一颗淡定的心。
当然,一直淡定也不行,那就像一潭死水,毫无乐趣可言。有时需要人为地加点调料,让生活充满激情,让科研充满乐趣。如果做实验累了,可以抬头看看实验台的花儿,那样是不是能让疲劳稍稍缓解?调整心情是人的一种能力,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能力,让自己在一种富有激情的心态下进行科研工作。正所谓:“像蜜蜂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在临床医院做科研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最终为临床服务。因此,科研方向显得尤为重要。而导师、科室的前辈们,因为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对一些疾病的认识有着我们所不及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提供更为恰当的选题切入点。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减弱对科研工作枯燥的抵触心理,就需要逐渐掌握一些科研工作能力,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这样才能渐入佳境。
做科研工作还有几点体会:一是重视文献,文献是思想灵感的重要源泉之一,有了文献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二是引进、学会应用精密、先进的仪器,以减少繁琐的实验步骤; 三是主动和不同专业的同事交流,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从而解决问题;四是虚心向优秀的同事学习,优秀人的进步能给予我们正向刺激,将适当的压力转变为动力, 更能鞭策我们前进。
从自己所长出发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赵晓甦
作为北医临床七年制的一名学生,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MD-PhD联合培养计划(6 年),当我的同学已经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时,我却刚刚从校门走出。许多人都认为我走了“冤枉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觉得自己的这种经历在别人眼中甚为可笑,有时自己也在怀疑,是不是浪费了许多时间?但在日常工作中,我逐渐发现,自己之前的学习经历都很值得珍惜。
PhD阶段的训练,让我开拓了视野,体验了西方的学习方式。此外,我还接受了严谨的、多元化的基础研究训练,并深入挖掘了自己在科研思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这份经历还帮助我拓宽了人生的资源,这对完成博士课题提供了很大帮助。而临床方面的经验,则让我知道患者需要什么、医生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都为我现在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切实的帮助。总而言之,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总会在某处闪光。
至于科研方向的选择,我认为对科研工作怀有极大热情、能成为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毕竟是极少数,多数人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从事科研工作。我本人对科研并没有抱有极大的热情,只是将其作为一项工作来做。那么,对于科研没有极大兴趣的人,应该如何开展科研工作、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呢?我认为,从临床实践中选择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入手,结合自己的工作基础,最终找到研究方向,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经过多年的历练及对人生的思考,我突然发现原来所谓的“放弃”与“ 拥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量力而行,从自己所长出发。有时, 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摸索中历练、成长,也不失为一段美妙的人生体验。我相信只要勇于实践和探索,任何道路都会通向成功的大门。无论你的理想在什么高度,千里之行,必然始于足下!
科研没有捷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穆荣
20世纪90年代初,医学生与科研相距甚远。我当时认为科研与我的距离像如我与牛顿的距离一样遥远,从来没想过临床医生还需要做科研。后来,随着整个学界科研氛围逐渐浓厚,以及风湿专业太多未知之迷,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风湿科医生对科研渐渐重视起来。
曾经有一位师妹在实验失败后问我:为什么我总是失败?其实,医学研究正是一个充满失败和挑战的过程。失败,是我们最常遇到的问题。研究主题、实验方案、实验技术、实验结果分析……所有过程都要求严谨设计和认真对待,而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失败。很多时候,经过漫长痛苦的过程,会发现一切前期努力都付诸东流。
我近年的工作集中于细胞因子IL-33在风湿病中的意义。在刚开始接触IL-33这个新分子的时候,我非常幸运地第一次做免疫组化实验就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中成功发现了IL-33,整个实验室的成员都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证明这个分子的蛋白形式存在。然而其后的几次,这个实验再也无法重复,经过3个月的摸索和坚持,我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而正是在这个不断失败的过程中,我才逐渐真正掌握了全面的染色技巧和解决科研问题的方法。
失败似乎是科研的必由之路,也是让我们成长最“踏实” 的方法。因为如果不是经常遇到挫折, 表明所做的事情没有创新性。科研没有捷径可走, 遇到困难, 不焦躁不畏惧; 遇到惊喜, 不骄傲不自大。多读文献, 多与同事交流,勇敢地在反复尝试、不断失败中成长。
时至今日,我已经学会享受这一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人生也因此更加丰满精彩。
来源:医师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