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人群和全球卫生学院Alan D Lopez等发文指出,医院死因存在大量分类不当情况。例如,在中国,部分死因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病例误归因于卒中。
“即便在很好的三级医院,医院死因数据也有可能存有误差”。然而,人们极少对医院死亡数据的质量进行调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杨功焕教授与Lopez等在200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在我国的死因登记系统中, 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肝病和肾脏病等死因的误判率为25%~50%,高血压相关疾病的死因误判率达50% 以上。
死因数据是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基础
Lopez 等强调,可靠而及时的主要死亡和残疾原因数据是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基础。他们认为,“死因统计数据产生的首选标准是,对所有死亡病例进行民事登记,并由有资质的医生根据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法确认和编码死因。”
通常情况下,医院的死因统计与从其它渠道获得的死因统计数据合并形成某一人群的基本健康统计数据。然而,这些数据真正准确而可靠地体现了某一国家的流行病学情况吗?“绝非如此”,Lopez 等认为。更令人担心的是,国家死亡数据系统的保管方并不能完全意识到定期评估医院死因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意义。
作者表示, 临床医师由于没时间及缺乏激励措施、诊断设备或相应培训等原因而不能正确地开出死亡证明,也很少意识到他们的死因诊断会指导国家部署卫生工作重点。而负责对死亡证明进行编码并归类的医疗档案部门也往往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因而缺乏强有力的统计数据核查原则,且工作人员同样也没有充分领会到这些工作所具有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意义。
“这些系统误差可能会误导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Lopez等警告道。
医院应定期评估死因判定质量
Lopez 等认为,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采取3项措施。首先,医师、医院管理人员以及医学协会应当全面认识到正确判定和记录死因以及保留医疗档案的重要意义。其次,医院应当定期评估死因判定和编码以及医疗档案存档的准确性,并采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三,应当利用目前可获得的简单工具来强化培训医生和医学生,了解如何确认死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死因医学证明包括3个部分:(1)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临床情况;(2)直接死因的潜在病因;(3)与死亡有关的其他情况,但与直接死因无因果关联。
例如,1名50 岁的女性因吐血入院,诊断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检查发现存在门静脉高压。这位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3天后死亡。在这个病例中,乙肝病毒感染是潜在死因(根本死因)而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者是直接死因(图1)。这样,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就能明白,以后的工作重点是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从而减少相关死亡。
再如,某人因慢性肾盂肾炎继发高血压,最终死于脑出血 。慢性肾盂肾炎由流出道梗阻所致,后者病因是前列腺腺瘤。同时患者也有5年糖尿病史。 尽管糖尿病不在上述死因序列中,但对死亡有影响,因此应归为与死亡有关但与直接死因无关的其他情况(图2)。
来源:医师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