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医患牵手才有未来:3000字微博串起生命的感动

2014-2-18 10: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1|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对36岁的芳芳(化名)来说,经历了生死轮回:因为心脏上长出罕见肿瘤,她必须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她和家人不远千里,从新疆到北京,再到武汉同济医院求医,终于得到换心的机会。重新活过来的芳芳...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对36岁的芳芳(化名)来说,经历了生死轮回:因为心脏上长出罕见肿瘤,她必须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她和家人不远千里,从新疆到北京,再到武汉同济医院求医,终于得到换心的机会。

重新活过来的芳芳打开电脑,写下3000多字的长微博感谢医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因为患者的理解与信任,感动不已的医生魏翔、朱学海回复了一封发自肺腑的信。

寻遍全国为她求来健康心脏

“我们不曾知道,病人在心里默默流泪,想到自己即将离开人间,手术前的恐惧担忧、手术后的生死挣扎,陷入深深的绝望。我们也不曾想到,除了医术之外,医生鼓励和安慰的话语,能给病人那么大的信心,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死……”

  ——患者芳芳

除了治好病,更要关心病人的感受,只要真诚地付出,病人会回报托付生命的信任,也更让医生护士体会到治病救人的真正价值。

  ——魏翔 朱学海

这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写信的一方是36岁的新疆患者芳芳,昨日,芳芳回到同济医院肿瘤科复查,准备接受术后放化疗清除体内肿瘤细胞。

在活下来之后,浮现在她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幕,是在她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刻,来自医生护士传递过来的温暖目光和贴心安慰。

正是这位普通患者的来信,一下子击中了同济医院心胸外科医护人员柔软的心房。该科主任魏翔告诉记者,芳芳的来信让科室里不少医生护士都流泪了,相比起病人的感激之情,作为医务人员,他们从中得到的感悟更多,于是,他和朱学海副教授一起执笔,代表科室同事给芳芳回了一封信。

2013年12月4日,芳芳被查出患心脏肿瘤,因为病情罕见复杂,当地医生建议芳芳到更好的医院就诊,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医生告诉他们,这种罕见的心脏肿瘤生长迅速,唯一的办法是赶在肿瘤堵住心脏之前进行心脏移植。但北京心脏移植病人等待周期长,建议他们到武汉同济医院试试。

到同济医院的时候,芳芳已经嘴唇发紫走不了路,心胸外科朱学海副教授迅速开了住院单,并交代护士站安排芳芳住院。

心胸外科主任魏翔说,芳芳的病情确实非常严重,因为心脏肿瘤生长十分迅速,没几天就会因为心衰卧床不起,他的团队立即分工联系了全国二十余家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单位。一周后,终于接到广州红十字会通过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传来的信息,有一个年仅19岁的青年因为车祸不幸去世,家属自愿捐献所有器官。


3000字微博串起生命的感动

“我这是5个小时,不知医生有多少个这样的5个小时……我只是成千上万例病人中的一例,每每看到、提到他们,我都肃然起敬、感激不已。”

  ——芳芳

“我们的确又挽救了一个生命,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因为这是我们天天都在做的,完成的只是本职工作而已。”

  ——魏翔 朱学海

在接到广州有心脏供体的消息后,移植小组立刻派出两名医生,冒雪前往广州取器官,从广州取到心脏的那一刻开始,武汉的手术室就开始做准备。

12月28日晚上7:30,同济医院手术室内灯火通明,由主任魏翔教授主刀手术。因为芳芳的心脏肿瘤广泛侵犯心脏和大血管根部,切除十分困难,到晚上12时,新的心脏开始在芳芳体内有力跳动。

重新活过来的芳芳打开电脑,写下3000多字的长微博感谢医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在同济医院心胸外科,写感谢信的病人,一年也有好几百个,所以当同事告诉他们,芳芳在微博上写了很长的感谢信时,魏翔和朱学海都没太在意。因为芳芳的手术成功后,她和同期的一百多个病人一样顺利恢复,健康出院,这件事他们已很快淡忘。

昨日接受采访时,魏翔和朱学海说,同事们非常坚持,说芳芳的信值得一看。当他们读到这封信时,被病人的真实心理世界所震撼,忍不住泪流满面。

芳芳在信中说,在那段难熬的时间里,医生亲切的问候和关怀的目光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和莫大的鼓舞。“芳芳,这是最艰难的时刻,你一定可以挺过去的。”“芳芳,家里有爸妈,还有你的女儿都在等你……”医生护士每天对芳芳说的一些话,如同出自亲人之口,放在平常再平淡不过,但对于躺在重症监护室的芳芳而言,却非常感动,受到莫大的鼓舞。

我们要与病人将心比心

“人们常说医患关系紧张,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医护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的身影,在病人痛苦挣扎中穿梭的身影,在生命第一线夜以继日奋战的身影,如果看到了,你会有心灵的震撼和敬仰。”

  ——芳芳

“心灵的重重冰甲瞬间消融,原来我们的一点点努力病人是看得见的,哪怕是日常工作病人也是记在心间。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条漫长道路上,医患双方别无选择,牵手才有未来。”

  ——魏翔 朱学海

芳芳一天天好转,医生护士脸上也都是欣慰开心的笑容。她自己能刷牙了,能自己吃饭了,每一天的进步都会得到医生的鼓励。“我似乎不只是重获新生,而是拥有了整个世界的精彩。”恢复信心的芳芳,在短短两周内就可以下床活动,看上去就像正常人。

魏翔昨日说,对他们而言,对芳芳所做的,只不过是像对待所有病人一样,设想如果把病人看成是自己的家人,会怎样去理解、关心、关怀。看到芳芳的病后感悟,让他们更深刻地领会到,病人对医生托付生命,医生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病人产生改变生死的影响。“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魏翔说,医生的医德,有时能起到比医术治病更重要的作用,面对病人的真心感谢,他们只后悔没有做得更好,做得更多。

看惯了生死,医生容易习以为常,面对层出不穷的医闹,越来越多的医生失望麻木,渐渐封闭自己的热情甚至良知,变成只看病、不看人的机器人,对病人的问话充满警惕,心中盘算:他会不会在偷偷录音,手术失败了会不会找我撒泼扯皮……医生的内心磨出了厚厚的铠甲,对病人的漠然,会对病人造成莫大的伤害。

魏翔说,治病救人,不是为了得到病人的感谢,但芳芳的感谢信,正说明一直以来坚守医德的付出,是会让病人发自肺腑地理解医生,信任医生,这正是医患关系融洽的前提。

究其根本,是要与病人将心比心。“三言两语就把我打发掉了,为什么跟他看病谈半个小时?”一位患者怒气冲冲地拍着桌子跟医生理论,眼看一言不合就要动起手来。在心胸外科诊室,这样的场景经常上演。“您别生气,我看了您的检查结果,只是普通的心肌炎,并不严重,用点药物就可以控制。但那位病人是癌症患者,病情严重,需要跟家属交代病情,请您多理解多担待。”朱学海解释道。听到这样的话,大部分感到不满的病人都能够平静下来,表示理解。

“医生首先要懂得病人在想什么。”朱学海说,对病人来说,自己的病痛就是最大的事,若得不到医生的重视,很容易不满和生气,这就需要医生用足够的耐心去宽慰他们焦急的心。“我爸爸得了肺癌,到底要不要做手术,你怎么能让我做决定?不是应该由你们医生来决定的吗?”病人的指责有时也会让医生感到无奈。朱学海说,这种时候,他会跟病人说,“如果你是我的家人或朋友,我建议作出这样的选择……”正在承受痛苦的病人和家属,都需要得到医生专业上的支持,更需要的是医生的态度,给于他们治疗的信心。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唯一能信任的只有医生。医生需要用耐心和真诚来对待病人,病人也要多理解和信任医生,这样的和谐合作,才能共同治好病。

■ 网友声音

LIJCEN:大家以爱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温馨,结果,也因为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如果)我们所有的医生和患者及家属,都能自觉演绎同济病房中的那一幕幕,医患关系何愁不改善?生命的尊严何愁不体现?人间大爱何愁不彰显?

wasser:战胜对手,只是人生的赢家。战胜自我,才是生命的强者!第一次如此真实地走进一个面对死亡却永不放弃的36岁年轻生命的内心世界,禁不住为之感动落泪,为之肃然起敬!

adora:偶尔去治愈,总是去安慰,同济医院心外科不仅有精湛的医术,在生命可能陨落之时,医护人员竭尽全力决不放弃的尝试和鼓励点燃了患者内心已然微弱的对未来的希望,令人动容!

蔡敏:如果你真正能与病人成为朋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生命历程,你才可能被他的人生所吸引,所震撼,才会引发你对社会、对生命、对人生更多的理解和思考,这也是职业给医务工作者带来的另一份收获吧。

24小时待命只为赢取生的希望

等待他人捐献器官,对心脏病人来说,是仅有的活命机会。然而,捐献的器官何时出现,永远是未知的,医生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随时待命。

魏翔说,同济医院心胸外科一年至少要做1500台手术,其中大部分病人都是等不得的,这里就是他们最后的一丝希望。因此,医生们从来没有规律地休息过一天。“我们的团队里,主刀教授、专门取器官的医生、寻找心脏来源的协调员,还有麻醉科医生、重症监护的护士,都是24小时待命,深夜或凌晨做手术是家常便饭。对其他医院而言,心脏移植可能是非常大的手术,但在我们这里只是常规手术,一年要给几十个病人移植心脏,一般手术时间只需要2-3个小时。”“我的手术是5个小时,不知医生有多少个这样的5个小时……我只是成千上万例病人中的一例,每每看到、提到他们,我都肃然起敬、感激不已。”芳芳的感谢信中一段朴素的话,却让医生们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患者的理解和尊重。

13日,春节假期结束还不到一周,同济医院心胸外科就已经有5名患者住院在等待心脏移植。当天23时,科里突然接到来自广州红十字会的电话:一名病人即将离世,家属同意捐献遗体和器官,要尽快赶到广州去接收捐献的器官。这是该院一名晚期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生的希望。正在值班的胡医生和刘医生,立即从医院赶到机场,却发现只有00:30去深圳的航班。

捐献者的心脏如果在6小时内没有移植到病人体内,就将失去价值。“病人可等不了,得想办法帮病人尽快做手术!”两名年轻医生决定先坐飞机去深圳,然后从深圳包车赶往广州。下了飞机后,他们拦下一辆的士,一路上敦促司机向广州飞驰。取到器官后,他们坐上了最早的一班高铁回武汉。14日,这颗心脏终于落到这名晚期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胸腔内,病人重获新生了。而两名年轻医生往返2000多公里,已经24小时没合眼了。

谈起做手术时的技术,魏翔并不认为有多么难,“真正的困难是救不了病人时的无奈、等待器官的焦灼,所以每次接诊到需要心脏移植的病人,为病人寻找合适的器官来源才是头等大事。”

每当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他们都是第一时间奔赴机场、高铁站。在春运高峰期,火车上没有座位,他们顾不上形象,就坐在装器官的大冰桶上休息。

在魏翔看来,劳累过后,看到病人能够得救,付出就是值得的。“最怕的并不是过程有多么艰辛,反而有时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比如航班延误、路上堵车,让器官超过了可移植的时间,令人惋惜。”魏翔说,一方面浪费了捐献者的器官,另一方面,也毁了病人生存的希望。在该院登记等待心脏移植的病人中,最遗憾的一个病人等待了两三个月,医院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心脏供体,通知病人家属的时候,才知道前一天晚上病人离世了。这让医生感到非常遗憾:如果供体早来一天,病人也许就能得到活下去的机会,也许是5年、10年乃至更长。

来源:楚天金报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