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CCR]循环肿瘤DNA可监测肿瘤治疗疗效及耐药情况

2014-2-21 09: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2|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一项来自Dana-Farber癌症中心的研究,在线发表于《ClinicalCancerResearch》杂志上,该研究应用cfDNA微滴式数字PCR技术进行肿瘤分型,探究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定量能...

一项来自Dana-Farber癌症中心的研究,在线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该研究应用cfDNA微滴式数字PCR技术进行肿瘤分型,探究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定量能力。

研究内容:

应用血浆中的DNA进行肿瘤分型能够方便我们进行非侵袭性肿瘤活检,但是许多现存的检验技术非常麻烦而且假阳率很高。为次本研究旨在验证,应用cfDNA微滴式数字PCR技术进行肿瘤分型是否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定量能力。

用晚期肺癌或黑色素瘤患者血浆中收集的DNA进行微滴式数字PCR技术检验EGFR, KRAS和BRAF突变,从而进行肿瘤分型。应用非重叠的肿瘤分型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来检验该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一个前瞻性试验中,应用埃罗替尼治疗EGFR突变肺癌患者后,检测患者对治疗的应答或耐药。

我们检验了KRAS突变肺癌标本的EGFRL858R和外显子19缺失情况,从而确定出一个高敏感性、100%特异性的阈值。对4个试验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曲线下面积在0.80-0.94之间。cfDNA浓聚提高了检验的敏感性。应用埃罗替尼治疗EGFR突变肺癌患者,连续进行血浆肿瘤DNA分型监测EGFR突变情况,我们发现,大多数患者完全缓解,并且在病情进展以前,EGFR T790M的水平就明显升高了。

应用微滴式数字PCR检验技术进行非侵袭性cfDNA分型可以转化应用到临床诊断当中。通过血浆肿瘤DNA分型对治疗的应答和耐药进行监测,在出现影像学改变的16个周之前就可以发现耐药性突变。

近期,两位肿瘤专家通过该研究,对应用血液DNA检测辅助诊断治疗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Jean-YvesDouillard 教授:法国Nantes大学医学教授;法国Rene Gauducheau癌症临床与转化中心主任

观点:最近个性化/精密/预测性癌症治疗的发展要求通过肿瘤分子和遗传学改变来决定靶向药物的应用。非小细胞肺癌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好的例证。肿瘤组织是鉴定基因突变、扩增、复制和蛋白表达的重要依据。然而,组织的可用性仍然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对于IV期的患者,小块组织样本只能用于诊断,没有多余的组织进行进一步鉴定。例如,在最近发表的IFUM试验(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白人患者)中,19%的患者获得EGFR突变失败(文献: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4 Jan 7;110(1):55-62)。

其他可能用于检测基因突变的材料包括流入血液中的肿瘤DNA(循环肿瘤DNA;ctDNA)。除了可以作为分子标志物以外,重复进行ctDNA试验还可以用于检测治疗效果,阐明耐药性产生的机制,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最近LA Diaz和 ABardelli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肿瘤形成的文章复习了分子测试技术演变的过程和其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文献: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4 Feb 20;32(6):579-86)。循环肿瘤DNA为诊断试验提供了可靠的材料,从而弥补了组织缺少的不足。ctDNA分析的敏感性和精确度很高,足以进行肿瘤负荷的监测,包括微小残留病灶和抵抗性产生机制的鉴定。

新的应用和广泛的测试也可以用于鉴定所有潜在的癌症驱动因子。GR Oxnard等发表于临床癌症研究的这一篇文章阐明了ctDNA液体组织活检应用于EGFR突变性非小细胞肺癌。血浆DNA的分子应答和T790M突变抵抗在肿瘤出现以前的几周或几个月就出现在大多数患者中。随着新一代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抵抗机制的出现和再次组织活检的需要的排除,监测ctDNA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


Geoffrey R Oxnard 教授:本研究第一作者;哈佛医学院副教授;波士顿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专家

观点:肿瘤基因分型变成肿瘤治疗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而获取、加工和监测活检标本是非常有难度的。对血液循环中的DNA进行分型能够克服这其中的许多困难。

这篇文章中,我们描述了血浆中一种新的分型工具的发展,应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将血液循环中的DNA乳化为数千个液滴,而后对每一滴进行检验分析。应用这一工具,我们能够将一些感兴趣的关键基因型进行量化,例如EGFR, KRAS和BRAF突变,我们还能追踪患者对治疗反应或产生耐药性后的检验结果。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希望这一检验技术能够迅速推广,促进肿瘤医生进行个体化的肿瘤治疗。

来源:医脉通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