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近发表于《神经影像:临床》的研究显示,11岁前频繁经历家庭方面的负性事件可影响包括小脑中部及蚓部在内的脑区结构发育,进而增加日后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
该研究由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Nicholas Walsh及其团队所开展,他们使用脑影像学手段扫描了17-19岁个体的脑部情况。研究者发现,自出生后到11岁之间经历轻到中度家庭问题的个体,其小脑体积较小。众所周知,这一结构与技能学习、压力调控及感觉-运动控制有关。研究者还指出,小脑体积小或为日后罹患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因为这一结构问题在几乎所有的精神障碍中均可查及。
先前已有类似的研究,它们试图探讨发生于童年期的严重忽略及虐待对脑发育的影响。然而,本项研究旨在确定在那些目前健康的个体中,一些更为常见且相对慢性的“家庭取向”的问题对脑部的确切影响。这些问题可能包括父母之间明显的争吵及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爱或沟通,以及其他可能对日常健康、居家及学业造成确切影响的事件。
研究者从先前一个研究项目的1200名受试者中选择了58名青少年,其平均年龄为18.4岁。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脑部扫描,并要求其父母回忆这些青少年在0-11岁之间所经历的负性家庭事件。在受试者14岁时,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接受了晤谈,其中有27人被归为曾暴露于负性生长环境中。另外在14岁和17岁时,这些受试青少年自己还报告了自己、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在此前12个月内所经历的负性事件,以区分早年与近期负性事件的不同影响。受试者目前的抑郁症状、性别、受试者及其父母的精神疾病史、目前家庭功能及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性区域(5-HTTLPR)基因型等因素均被考虑在内。
研究显示,早年(0-11岁)所经历的负性事件可能造成小脑中部及蚓部灰质体积(GMV)的相对下降,而激发的。与此形成对比的且出乎研究者意料的是,对于14岁时报告负性事件的受试者,其部分脑区体积反而更大,包括小脑外侧及前扣带回。研究者推测,这一时期内的负性事件类似于“预防针”,提高了这些青少年在日后应对困难的能力,而这些负性事件的严重程度及发生时间可能较为重要。 Walsh医生指出:“这一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早年暴露于负性事件是日后罹患精神障碍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在我们的研究中,即使仅暴露于轻到中度的家庭问题,不需要达到虐待那么严重的程度,都可能影响脑部发育。我们还认为,小脑体积小是日后罹患精神问题的危险因素。减少相关负性环境的暴露有助于强化正常的大脑发育,减少继发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
原文索引:Nicholas D. Walsh, Tim Dalgleish, Michael V. Lombardo, Valerie J. Dunn, Anne-Laura Van Harmelen, Maria Ban, Ian M. Goodyer. General and specific effects of early-life psychosocial adversities on adolescent grey matter volume.NeuroImage: Clinical, 2014; 4: 308 DOI: 10.1016/j.nicl.2014.01.001(开源)
编译自:Family problems experienced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ffect brain development,ScienceDaily,February 19, 2014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