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专家视点:ADHD根本不存在!

2014-3-18 14: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纵观50年的职业生涯,我所遇到的可引发ADHD症状的临床状况超过20种,每种状况的治疗策略都不一样。培养一代没有兴奋剂就不能活的孩子(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了)不是正道。上周三,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称,2...

纵观50年的职业生涯,我所遇到的可引发ADHD症状的临床状况超过20种,每种状况的治疗策略都不一样。培养一代没有兴奋剂就不能活的孩子(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了)不是正道。


上周三,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称,2008-2012年间服用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物的成年人增加了53%,而在美国年轻成人中,服用该类药物的人数几乎翻番。这固然是惊人的数据,充分显示我们的年轻一代越来越依赖于兴奋剂的现状,但说实话,我个人对此并不感到特别意外。我研究行为神经科学及治疗ADHD患者已有50年,而最近10年间ADHD的诊断才大量涌现出来。每天我和我的同事都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患者,他们声称自己在上学或工作中难以保持注意力,然后给自己毅然决然地扣上了ADHD的帽子。

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维持注意力有些困难,或多或少感觉有些“过度活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条目就在那里,不来不去;对于医生而言,这一术语同样是现成的,使用的话可以节省时间。但我们真的要把这些人都打包进ADHD的袋子中吗?如果他们的分心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呢?我不否认从群体的层面上讲,我们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容易分心;我也不否认其中有些人确实易分心和冲动,需要我们的帮助。我所不能接受的,是现行的妇孺皆知的ADHD标准,事实上,这一标准早就应该更新了。基于我在ADHD治疗领域的经验,所谓的ADHD这一障碍根本不存在。

请允许我解释一下我的观点。

自从1937年Charles Bradley医生发现,表现为注意缺陷及活动增多的孩子对苯丙胺这种兴奋剂反应良好,我们对这一“障碍”就没有别的想法了。Bradley发现这一情况没多久,医学会就开始致力于将这些症状贴上轻微脑功能失调(MBD)的标签,并着手使用利他林及匹莫林治疗存在这些症状的孩子。近年,DSM无数次地更改了这一标签,从儿童期多动反应(1980年DSM将这一诊断推广至成人)到现在的ADHD,而我们则以不变应万变,使用各种兴奋剂掩盖症状。神经科学发展那么多年,我们应该更换思维方式了。

看看DSM-5,只要满足18条诊断条目中的5条,一个人就可以被诊断为ADHD。如果你没看过这18个条目,去看看吧,看完之后你可能会很郁闷。我们中有很多人都可以信誓旦旦地说,我在组织事物方面存在困难,并且老丢东西;我总是忘事,容易分心,难以对细节内容保持密切的注意。若按照这些主观标准,所有美国人都足够被诊断为ADHD:我们都会有这些时候,他们甚至是正常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当然,部分人的注意症状可能足够严重,以至于真的需要帮助。纵观职业生涯,我所遇到的可引发ADHD症状的临床状况超过20种,每种状况的治疗策略都不一样。这些临床状况包括睡眠障碍,未经诊断的视力及听力问题,物质滥用(尤其是大麻和乙醇),铁元素缺乏,过敏(尤其是空气源性及麸质不耐受),双相障碍,抑郁症,强迫障碍,甚至包括读写困难这样的学习障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存在上述临床状况的患者均可出现满足DSM诊断标准的症状,但兴奋剂根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你或许想知道,兴奋剂真有这么“坏”吗?看起来它们确实帮到了不少人,不是吗?纽约时报的文章指出,兴奋剂可以缓解ADHD的标志性症状,诸如严重的注意缺陷及活动增加,但副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包括睡眠剥夺、食欲抑制、成瘾甚至幻觉,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首先,对兴奋剂的成瘾并不少见,这一类药物的成瘾性显而易见。我们常常会见到不少患者,为了继续维持注意力被迫周期性地增加药物剂量。机体不再产出适宜数量的相关神经递质,这是成瘾性物质的“商标”。我担心,没有这些药,下一代美国人在集中注意力方面会存在普遍的困难。当然,大型药厂可能不太担心这个状况。

其次,ADHD药物尚存在很多不为人所注意的副作用,如焦虑、易激惹、抑郁心境、食欲抑制所导致的体重下降,甚至自杀倾向。还有一些副作用知道的人更少,比如很多患者反映,服用兴奋剂的过程中出现了勃起障碍。

再次,对那些由于潜在问题造成“分心”的患者而言,兴奋剂最多相当于创可贴,在遮盖问题的同时甚至可能使情况更加恶化。

在我看来,被诊断为ADHD的人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分心及冲动性与常人无异;存在其他障碍,需要个体化治疗。

对于前一类人,我推荐他们健康饮食,多活动,睡好8个小时,下午少喝咖啡,工作时控制手机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做一些他们为之充满热情的事情。很多小孩在教室里表现出格,其实是因为教室里所发生的一切对他们缺乏挑战性;很多成人则是因为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缺乏有意义的兴趣爱好同样使人感到乏味、抑郁和分心。另外,现代生活标准逐渐提高,迫使孩子和成人在学业及工作中表现得更好。我见过很多人,他们希望通过使用兴奋剂将每晚的睡眠时间压缩在4个小时,以期在工作中超人一等。从长期角度来看,这种生活方式危险,不健康且不能持久。

对第二类人,我建议进行全面的评估,找到问题的根源。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现并着手解决潜在的问题,ADHD症状即可消失或改善。

重新考虑ADHD这一临床状况,提供更全面彻底的诊断工作,帮助存在症状的个体获得正确的治疗,时候已到。

信源:Doctor: ADHD Does Not Exist,Time,Richard Saul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