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从血吸虫分泌蛋白中鉴定出一个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识分子,并对其进行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现场验证,表明其诊断敏感性比传统方法提高了6倍。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传染病》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第二军医大学热卫系热带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潘卫庆介绍,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控是以传染源控制为主,要求及时准确发现感染者,并对所有感染者加以有效治疗。目前,血吸虫病流行特点是以低度感染为主,诊断低度感染者需要高敏感度的技术。
潘卫庆率领团队,建立融合分泌蛋白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从基因组范围大规模筛查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识分子,从200多个血吸虫分泌蛋白中鉴定出一个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识分子(即SjSP-13)。在此基础上,团队对SjSP-13进行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现场验证,表明其诊断敏感性比传统方法提高了6倍。
来源:健康报 |
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病程有何特点?退烧药怎么选、怎么吃?孩子出现何种症状需立[详细]
导语医养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详细]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