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HMP医乐网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2014-4-8 11:2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3|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23~59岁,平均(41±1.2)岁;伤后至手术时间3~7h。致伤原因:砸压伤2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23~59岁,平均(41±1.2)岁;伤后至手术时间3~7 h。致伤原因:砸压伤24例,交通事故伤22例,其他14例。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分型:Ⅴ型38例,Ⅵ型22例,患者均为开放性骨折,其中伴神经损伤、血管损伤20例,伴韧带损伤以及半月板24例。

1.2 治疗方法

于腰硬下实施麻醉,给予患者患肢使用止血带治疗。根据患者伤口位置确定具体手术切口,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关节面容易出现塌陷,同时合并胫骨端出现压缩缺损,在对患者治疗时,应先对塌陷面进行修复,并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实施骨折复位,从自体髂骨处取骨对骨折缺损处进行植骨修复,术中通过C型臂对关节面情况进行检查。

甲组30例患者因伤口受到感染以及软组织损伤较轻,患者无任何皮肤损伤,可采用钢板内固定方式实施骨折固定,内侧使用“T”形钢板进行固定,外侧采用高尔夫钢板或钢板进行固定,出现较大游离骨块可采用空心螺钉进行固定。

乙组30例患者因伤口污染以及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可给予患者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治疗,在实施骨折复位后,于骨折两端安全区分别打入2枚固定针,尽量让固定针靠近骨折端,注意不能伤及周围的腓总神经,之后将螺栓拧紧固定。

术后吻合血管的患者均接受抗痉挛、抗凝以及抗感染治疗,取侧卧位,若患者为仰卧体位可与患者大腿以及踝部垫上软垫,悬空血管吻合区,防止患者受到压力影响。

未吻合血管的患者接受常规的抗感染治疗,根据伤口开放时间以及损伤情况而选择用药时间以及抗生素药物种类。根据患者具体身体情况,而引发患者进行身体可接受的负重功能锻炼。

2 结果

所选择的6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5.2±2)个月。所选择的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吻合血管保持畅通,患肢恢复效果良好。初期4例患者皮肤边缘有所坏死,在换药治疗后,有效恢复。其中5例患者因使用石膏固定时间过长,通过X线复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合并骨质增生。根据相关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41例,良10例,可9例,优良率为85.0%。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为一种严重的关节内骨折病症,且多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根据其损伤程度确定受伤方式以及骨折固定方式可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首先应准确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了解外力大小方向以及类型,选择正确的软组织保护以及骨折固定方式是保证患者膝关节良好预后的重要保证。

胫骨平台患者因在较大外力作用下,同时因膝关节解剖结构的特点,术后患者出现感染、组织坏死的发生率较高,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患者创面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60例患者,均先接受软组织创面清理,且尽量在6~8 h结束,减少感染的发生。对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进行清创为骨折治疗提供便利条件,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应按照从浅到深,从点到面的顺序,彻底进行清创,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

乙组30例患者的软组织皮肤损伤较为严重,在进行清创时,应保护皮肤的血运免受伤害。术后于伤口内防止引流管和引流条,顺利排出淤血,减少创面因张力过大而出现坏死。

本组中4例患者出现皮肤部分坏死,是因软组织损伤严重,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良好,也可通过骨折固定后给予患者负压引流覆盖,之后给予患者皮瓣转移覆盖,疗效显著。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其中患者接受治疗后,优41例,良10例,可9例,优良率为85.0%,疗效显著。

在实施胫骨平台骨折时,应坚持有效固定、准确复位以及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为治疗原则。随着当前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方法的不断增加,实施骨折固定的方法越来越多,但多合并并发症,因此,在给予患者治疗时,应选择合适的骨折固定方式。

作者: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 李红良

来源:吉林医学2014年3月第35卷第9期

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北京英芙麦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二街2号院8号楼301(天竺综合保税区)

电话:(010)-80489293-6011        邮件:hmp@bjhanmi.com.cn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ICP备07502511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010号

(京)-非经营性-2019-0001        京公网安备11011302001972

返回顶部